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社会融入是衡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宏观、中观、微观是社会融入研究的维度,浅层融入、深度区隔、区隔中融入是社会融入的三个特点,主客观条件是制约社会融入的因素。目前,来华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来华韩国人、来华日本人两大群体。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比较研究、文化随迁视角的研究有待成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然而却没有融入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处在"半城市化"状态,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出现,城市化质量间接受到影响。为了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破解"半城市化"困局,中央和地方各层面采取相应制度与措施,不断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及处境。广东省在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方面积极探索,从制度建设与组织融入并进、管理下移与服务到位并重、经济立足与社会认同统筹三个方面提出新时期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3.
新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与内地省区相比,新疆流动人口的社会文化服务呈现城乡流动与跨民族交往的双重挑战与考验。受现行制度限制,城市管理中公共文化服务并未将流动人口作为特殊群体来对待。当前,精神生活的匮乏以及"三股势力"和极端宗教思想的乘虚而入,极大地影响新疆流动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素质提升和社会心理,成为影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以及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因此,流动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转型和流动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涌现,对城市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构成了全方位冲击。事实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不仅表现出一种层级发展的趋势,而且也衍生了在管理与服务中的不同范型:善治型、善政型、断裂型、单向型。其中,"善治型"管理将成为推进流动人口积极融入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最优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乌鲁木齐流动人口数量猛增,在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外,同时带来巨大的管理与服务压力,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研究城市流动人口,能够更好地理解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社会行为的变迁。进而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形成制度化和人性化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与机制,对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再社会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了解兵团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有助于为推进兵团流动人口“本地化”提出合理化建议。本研究借助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兵团流动人口经济融入水平综合指数,以此测算了兵团流动人口经济融入水平,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兵团流动人口整体经济融入水平相对较低且有较大提升空间,融入水平受流动者个体因素、流动特征、劳动特征等多重因素制约。建议以“赋权”和“增能”为核心,从结构性约束和非结构性约束两个层面,在制度、社会管理、个人发展能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兵团流动人口经济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7.
人口流动现象由来已久,为历代治国者所重视。党和政府对流动人口亦经历了由"管控"到"服务"的政策蜕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幸福、化解"三农"问题等层面的意义上迈出了成熟的步伐。然而,政策设计缺陷、社会保障不足、管理理念滞后等因素依然羁绊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突破困境的关键又在于教育、文化、心理三个维度的立体融入。  相似文献   

8.
过去30年中,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了0.3倍,而流动人口却增长了30多倍,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流动人口的数量还将持续大幅度增长。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融合往往传递着成功的经验,而社会的断裂常常引发失败的教训。因此,融合问题既是稳定的问题,也是发展的问题。实现巨量流动人口的有效融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有序推进、城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电视传媒作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对女性流动人口的积极影响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促使农村女性观念变革从而敢于走出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促进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提高了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了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自信。从女性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对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性意义以及新生代女性流动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看,今后电视传媒必须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发挥好舆论监督、宣传导向、文化传承、寓教于乐的职能,编排和播出的电视节目要起到对流动女性的正面引领作用。要从正面宣传农村流动女性群体,在全社会范围形成有利于女性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流动空前活跃,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北京市作为首都和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是全国最主要的流动人口聚集城市之一。最新的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底,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达到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合作治理是流动人口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探索。流动人口合作治理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传统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不足,流动人口自身特点的变化,以及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发展是其内生动力;社会力量兴起且与政府间合作日益密切,为流动人口合作治理创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在流动人口合作治理模式中,多元主体以信任为基础合作,构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平台、流动人口为主体、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框架。实现这种转变,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上合理设计,统筹协调各主体有效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乌鲁木齐市特殊市情的必然要求,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桥梁和文化权利的重要保障,还可以增强文化认同,预防流动人口群体性事件或个体性反社会事件,保持乌鲁木齐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中,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更是直接关系到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居住证制度是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改革的重大创新,为流动人口获得市民待遇、融入城市提供了一个通道。为了保证居住证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居住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实施成本问题、门槛设置问题、技术支持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通过制度的创新化解这些问题带来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社区参与是支持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浙江省L区创建的"村级共建共享促进会"的运作逻辑,为构建实效性、创新性强的流动人口社区参与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其具有社会融合、权益维护、矛盾化解等明显的正向社会功能,并且对新形势下推进流动人口社区参与具有几点启示:一是社会层面,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赋予流动人口参与权利;二是社区层面,要搭建相应参与平台,提供流动人口参与渠道;三是个人层面,要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流动人口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北京市的情况看,制约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因素,包括制度、政策、经济、社会、自身、保障六个方面.为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应加强对公办学校的财政补贴,对流动人口提供经济支持;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提高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公办学校环境的能力与水平;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并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黄鹤群 《唯实》2004,(7):76-80
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做好这项工作 ,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坚持服务和管理、保护和控制并举 ,尤其是把前者放到更高的位置上抓 ,是改革和加强流动人口工作的总体思路 ;要建立健全服务、保护机制 ,切实提高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社会人口流动和城市化都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但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有关政策不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就会转变为城市二元结构,就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漫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把学界关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加以总结,有助于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而推进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城乡格局被打破,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这些城市流动人口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引发的刑事案件与治安案件频发,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依法管理城市流动人口的有效机制,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为人民生活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做到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是推动兵团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吸纳、集聚流动人口,对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依据2011—2017年兵团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兵团流动人口的特点、就业与收入水平及居留意愿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兵团流动人口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