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2.
殷周秦汉"天"论的历史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殷周宗教性之"天".<尚书>中殷人言"帝"尚未言"天",周人之"天"具有宗教和伦理的双重意味;第二阶段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天"论分途."天"的宗教意识消隐,伦理属性张扬;第三阶段为秦汉时期的综合性"天"论.<吕氏春秋>为其始,至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达到顶峰.殷周秦汉"天"论一干而多枝,表现出早期中国哲学"天"论的三段论发展.  相似文献   

3.
恽代英在五四之前他即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中的四种"物质"观进行过综述与剖析,明确提出了"物质必为实在"的哲学观点.恽代英的"物质实在"论,以及他经过反复辩难建立起的"以太"——物质一元论等,是当时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重大成果,有其鲜明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阳明的良知本体融存在论、价值论、认识论和境界论为一体,可以说阳明的良知是一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本体、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顿悟渐修是阳明最心仪的致良知的工夫.他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则需渐修.在"天泉证道"中,阳明认为重工夫的德洪尚未觉解良知也是一境界本体,而已顿悟良如本体的汝中则欠缺悟后的渐修工夫,因此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不应是一个学科分支或部门哲学,文化哲学的出现代表着哲学方向和视角的一种转变,更预示着哲学反思的一次飞跃,一种哲学核心概念的转换.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伽达默尔的“教化哲学”对于理解和认识这种飞跃和转换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而从境界和教化的角度来实施文化哲学的构建显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极大的现实意义.文化哲学要在中国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有很长的路要去探索.一旦东西方哲学从文化上完成一种“视域融合”而进入一个“共同世界”,不仅使文化哲学本身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而且也会给整个哲学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6.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从《周易》发轫,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的确立和发展,到宋明理学时代趋于成熟。理学诸子从宇宙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说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说,使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成为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认错是自我批评的最高境界,它既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胸怀.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面对错误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不曾吝惜认错,体现出非凡的素养和境界.  相似文献   

8.
道德文化传递论、主体性德育论与科学主义的德育观是当前社会上广泛流行、颇有市场的德育理念。这些德育理念既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也存有或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在发展需求、或忽视道德要求的社会性、或忽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缺陷。分析指出这些德育理念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可以为我们探索建构更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理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主题即是"人","人"亦是哲学奥秘之所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就其内在本性而言,是以反思的方式对"人之本性"把握的一种理论表达。人以实践为基础并依靠批判性与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所构筑起来的一种应然性而非本然性抑或实然性目标的境界便是哲学境界。从要旨上讲,哲学境界所研究的问题乃是对"人之本性"的探赜索隐。人之本性同哲学境界具有内在关联的一体性,因此,以哲学境界为视域考察"人之本性"能够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三重维度,即实践本性、应然本性和形而上学本性。对"人之精神"的深化发展过程即是"人之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哲学境界及其精神要旨充分且恰当地体现了"人之本性"的超越性、批判性、自由性与理想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一、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主要功能是“理念论”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仍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实践理念论和价值论功能,它要从根本上认识、理解和说明这个时代和现实的精神,又要从这种“精神”中提升出“精华”,还要把这种时代精神的精华实现出来变成现实,同时又要对这种实现了的现实加以评判。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哲学的实践理念论功能更加突出。就一般意义来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意味着哲学的首要功能,是在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出一种时代的核心理念(精华),以作为时代的文化支撑,然后再通过实践把这种合…  相似文献   

11.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12.
时代与时代精神总是历史的、具体的,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其时代及其精神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哲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时代对哲学的历史性影响,另一方面表现为哲学对时代的现实性关照.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其为发展中的时代的“留白”,这种“留白”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根植于时代的现实之中,并通过不断汲取时代内涵以丰富和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3.
尚东涛  朱占江 《探索》2003,4(5):75-77
任何哲学理论都以"本体"为"基"而立,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同样有自身的"本体论承诺"."本体"作为人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对世界"归一"的认识,与真理胶着在一起.对"本体"真之判定,如果在波普证伪理论的原则下,宜取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夏佩尔的立场,即当"本体"在三大真理论视域皆为真时为真.据此,"本体"虽在融贯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论视域内为真,但由于在符合论尺度下不为真而非真.这既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本体论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不表明这种倾向的全然合理性.因为,"本体"非真并不能对人对"本体"的需要构成否证.但"本体"非真的判定表明"本体"及哲学理论的归宿不是"科学",而指向人是其所未是之应是;"本体"及哲学理论的非惟一性,彰显着其内在的"宽容精神";哲学文本之"本体"理解的"一定之不定"的多样性,均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张耀南 《新视野》2005,4(1):64-66
中国哲学在处理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有一个一贯的追求,就是力图保持事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和"理想."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和"是处理"多样性"之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是保持"多样性"的一种联合.中国哲学明显地是以"和"为上,以"和"为贵,以"和"为高,以"和"为追求.此种"和"理想与"和式思维",对于纠正"全球化"的偏差,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宏大的美学视野,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深邃的哲学意蕴。其哲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深入阐释"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文艺本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审美形态论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审美风范论;二是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论和"志存高远,渐悟渐成"的审美境界论。  相似文献   

16.
张军 《学习论坛》2015,(1):52-54
如何看待和设计人生是中国传统人生价值哲学的理论旨趣所在。围绕这一理论旨趣而形成的中国传统人生价值理论主要由"人性"论、"人道"论、"人格"论三个部分构成。"人性"论主要讨论如何看待人和人的本性两大问题;"人道"论主要阐述的是人生修养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有人生修养的目的、态度、途径、具体方法以及人生境界等问题;"人格"论则是古代思想家在各自不同的"人性"论和"人道"论基础上铸就的理想人格。对于上述三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反映出中国古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关于人生价值哲学的不同立场和性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常常能够听到一种关于“哲学贫困、哲学无用、哲学过时、哲学终结”之类的声音。哲学果真如此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一些人仅仅看到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人为将哲学功能提高的虚假“场面”,而没有看到哲学自身功能的真实性,致使其产生哲学“贫困”的错觉。计划经济时代,出于政治家的需要,哲学成为政治的婢女。举国上下,“学哲学用哲学”成为政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哲学的功能抬高到不应有的位置。诸如,当时的工、农、商、学、兵都有自己的哲学学习组织,农民“抬石头”也是哲学。而形式主义的各种类的考试中,…  相似文献   

18.
卢宇峰 《探索》2007,(4):80-85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客体对于主体有用性的统一.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价值决定劳动投入的方向和数量,因而可以通过劳动得到衡量.价值劳动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与贯彻,也是一种价值本体论,与人本主义相一致.在国内、国际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都要以价值或市场为导向,坚持价值本体论和价值本位主义,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与调整,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崔华前 《学习论坛》2005,21(5):72-76
荀子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后天习染的道德起源论,提出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论,塑造君子、圣人的德育目标论,确立了德育方法论和德育原则论。  相似文献   

20.
“机体论”(organicism)或“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在西洋哲学中是存在的,但却始终只是一个潜流,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中国哲学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之全体均是“有机论”,均是一种“有机体”哲学或曰“机体论”哲学.“机体论”哲学强调天地万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互依互靠,互致影响于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宇宙是一有机体,宇宙各部分通体相关,其相关性或至为显明,或隐而不彰,但无一不相互关联.在中国哲学之“机体论”背景下,我们找不到任何“中心”,既找不到“自我中心”,更找不到“人类中心”.中国哲学家眼中之世界,不过就是一大大小小之“人体”的世界,这世界没有“中心”,只有“限于所分”与“不能相为”之职司、功能.各个别、各部分,各尽其天赋之职司、功能,就构成和谐完美之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