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保护和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这是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头等大事,既关系到当前,又影响到长远。为了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和再就业问题,从企业和政府的不同视角,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决再就业...  相似文献   

3.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为何,出路何在,理论界、企业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许多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目前来看,有以下几点已经明确。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高就业”体制造成的庞大富余人员队伍的存在,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反而会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出现下岗人员。国有企业不可能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4.
如何对待企业富余人员,做好精减和安置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跨世纪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当前,如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被称为头等大事和第一位的工作。一、充分认识下岗职工蕴藏的财富国有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促进再就业”是改革攻坚阶段的攻坚任务,这一措施的实施必然造成下岗职工增多,部分职工生活困难。这是旧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经之路。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并不是职工个人的原因,是旧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5.
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已成为各地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们在积极组织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启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同时,按照改革、发展、稳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做到“五个结合”,着力实施“五个一批”,从而使下岗职工逐步得到有序、有效的管理和分流安置。1998年全县已实现再就业的职工有1859人,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87%。我们在拓展就业岗位、提高再就业率方面的主要做法是:一、结合企业“三改一加强”,着力优化资本结构内部消化一批。对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我们始终用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应该从职工本身及其外界环境影响因素去实施再就业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展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职工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全国有下岗职工1151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630万人,1998年预计新增下岗职工350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300万人以上,占新增部分的85%。(《经济日报》1998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1998年3月9日)。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已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在对下岗职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再就业工程中的政府协调服务问题●乔兴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分流下岗职工人数的增多,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各级政府对再就业工程的协调服务,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大量富余职工走下岗位,国有企业才能实现减员增效、再创辉煌的目标;只有安置好下岗职...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资产的重组,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亏损停产,使一批职工分流下岗,下岗职工再就业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差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多味文摘     
据《江西日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江西省赣州地区考察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下决心进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朱镕基强调,要深刻认识下岗分流对搞好国有企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下岗职工再就业相应来说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实施好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一工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绝大多数的下岗职工来自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已达1500万人左右。经过艰苦的再就业工作,到1998年底,还有892.1万下岗职工,571万登记失业人员,两项之和约占城镇劳动力的7%①。庞大的下岗职工队伍,无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对政府都是一个难题。本文打算就如何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基本思路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正确认识下岗现象的同时,从完善制度入手,将下岗职工再就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齐抓共管,做到标本兼治。一、如何对下岗现象…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论坛》2000,(12):37-38
固有企业富余人员下岗,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实现企业减员增效、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不仅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的重要任务,而且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关系长远的战略问题。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必须做到:  相似文献   

14.
近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难点和热点。兹对工会为解决此问题而实施“送温暖工程”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已经成为必然和现实。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提出科学的、可行的对策,才能确保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对再就业工程的法律对策研究,既是当务之急,也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一、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  相似文献   

17.
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再就业安置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很突出的焦点问题。职工下岗现象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领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下岗分流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但从根本上看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朱总理指出,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条件,能不能在三年内力争大多数大中型亏损企业实现摆脱困境的目标,关键在于下岗人员能否得到妥善安置,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财政如何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为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确保”工作做好资金保证,作好坚强后盾,这是当前的一个新课题。从1998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县现有国有企业61家,职工5235人,先后有下岗职工1669人,约占职工总数的31%左右,全县离退休职工有2000余人,月应付养老金50多万元。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务必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认识这个问题,以高度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它已成为各级党和政府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就大同市而言,国有企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困难表现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班子不力、管理不善、环境不佳、负担不轻。在剧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亏损面增大,亏损额增加,困难职工和下岗队伍扩大。据统计,全市各类企业下岗职工达8.2万人,比上年净增近2万人,占地方企业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五。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富余职工面临着逐步下岗分流,这就更加剧了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岗职工再就业面;陆许多…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动纲领,也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切实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一要坚持减员增效的方针,做好下岗分流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方针,规范职工下岗程序,认真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把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都组织到中心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代缴各项社会保险费。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转岗分流,安置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