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永强 《唯实》2008,(9):25-30
道德的根基在于道德主体的品性.因此,在道德建设问题上,不仅应研究影响道德的各种宏观社会因素,而且应从微观上将德性和道德主体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些道德现象的简单批评和指责不一定益于道德建设.如果能将德性的培养与人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掘主体自身的潜能,也许能找到一条适合现代社会文化的道德发展之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潜能开发和德性成长之关系的理论,为反思今天的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德性,是人节制自己本性的欲望,把天然的情感自觉地扩展到社会,建立一个真正富有人性的世界的道德人格。它是人的一种自觉自由的智慧实践。之所以称其为“智慧”,是因为德性与人生成功息息相关。两千年来,我国古代一直把德性作为导引人生成功、升华人生境界的理想阶梯。小德引导小成功,大德则导引大成功。学校德育工作只有把道德、人格培养与人生成功策略相结合,把德性植人生命,才能真正展现德育的魅力,塑造高贵的人性,造就孩子光辉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道德     
朱海山 《学习月刊》2009,(15):39-39
一个人有道德,一个社会有道德,一个城市是否有道德呢?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某个人缺德。某个社会缺德.但很少听说某个城市缺德。城市一定有自己的德性.这一点勿容置疑。一个人的德性可以通过一两件事情看出来.一个城市的德性却很难从一两件事情看出.因为城市的德性是综合的.是历史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那么城市的德性是不是不可描述呢?我认为完全可以。一个城市的德性.应该用历史的、全面的、人性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个人认为,考察一个城市的道德,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韩桥生 《求实》2012,(5):41-43
制度与人的关系具有内在性和紧密性,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制度德性建设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人的发展视野中,自由和平等是制度德性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自由与平等的和谐是制度德性建设的灵魂,自由与平等在现实中的冲突,使得国家的干预成为必要.构建合道德的制度是国家干预自由与平等关系的着力点,而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则是制度德性建设中协调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尺度.  相似文献   

5.
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发展性功能或价值取向已不是什么新颖的提法,如朱小蔓教授提出学校道德教育要从制约性向发展性转型,并认为发展性德育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相信人的德性发展的资源首先在人本身;人的发展包括德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使人的道德认知能力与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班华教授认为,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美德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文 《理论学刊》2005,(7):100-103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勇敢都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德性.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勇"只有与"礼"、"义"等德性结合起来,才可能作为一种美德而成为人们追求和景仰的目标.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勇敢则更多地和智慧等德性相联系.中西传统伦理中,作为美德的勇敢都不是没有制约和规范的肆无忌惮,而是与轻妄、鲁莽、狂热等有着严格的界限.吸收传统勇德的合理因素,树立科学的勇敢观,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保证社会公正、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党伦理中的执政主体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执政主体的视角来考察,政党伦理是由执政理想、执政态度、执政作风等主观性的执政主体德性因素构成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规范的总和。政党的执政伦理的价值基础是为公众利益服务。执政主体德性的培养受到各种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保持党员的道德先进性关键在于保持以执政理想、执政态度、执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主体德性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对德性的追求是人类福祉的重要部分,也是道德信仰和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信仰作为人类追求的一种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透过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表象的背后,其实还蕴含着更为深层次和复杂的因素,究其根源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道德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从重建主体的生命基石,重塑道德信仰入手。  相似文献   

9.
论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吕茂 《理论学刊》2004,3(6):87-90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探索人生价值和中国出路两大问题 ,并试图将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与中国文化的现实和发展联系起来 ,以一种正确人生观的奠定来作为解决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出路的根本途径。他建立在”无私的感情”基础上的道德伦理思想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但是他提出的互以对方为重 ,以无私的感情对己对人 ,使人类最终能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伊榕 《新湘评论》2004,(9):26-27
作为城市反贫困主体的贫困个体,在反贫困行动进程中,不仅要坚守必要的道德原则,还要恪守相应的伦理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适时的贫富观,弘扬和培育优良的德性,并通过社会的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这些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和伦理行为。为城市反贫困行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保障和公民道德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保障的良性发展能促使人们维护社会道德底线,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合理,往往会产生社会不公、道德失范、制度失效等问题,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于“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作了精辟概括。这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也从治国的高度揭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道德与法律本身具有内在的联系。从法律方面来说,法律以道德为精神基础,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法律本身应当合乎道德。它反映社会的道德要求。法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由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道德理论、道德规范与道德实践上都有所创新和重要突破,是对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关于道德建设内容的丰富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有着十分重…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由职业实践来实现的,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也主要是由职业实践而导引的。在这个意义上,职业道德是道德中最主要最具普遍性意义的部分,它与物质的经济关系有着比其他道德形式更直接现实的因果关系。因此,当新的经济关系已经展开,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当是整个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一、现阶段职业道德建设的思想方法现阶段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围绕实践主题,首先解决好当前一系列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之社会道德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分析判断社会道德及其观念的新变化,如何建设和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具有应有约束力的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现阶段社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问题之一,道德建设与实际脱节·道德理想受到严重冲击,公众认同度下降。道德理想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对公众提出的最高标准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它体现社会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一般原则和规范的…  相似文献   

16.
黄维元  尉浩 《理论学刊》2007,(5):101-103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概念。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德论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视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将德范畴与心性联系起来,提出德乃心得之于天命之性的德性本体论,主张通过尽心诚意、致良知以成就德行,因而具有鲜明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晓静 《党史博采》2013,(7):48-49,57
德育回归生活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极端,抹杀了德育的超越性;使学生陷入道德困惑,放弃道德理想;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回归生活的德育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注重学生理性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从而使得德育过程成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知的方法,实现德性的途径几个方面,简要阐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在解决道德问题上的知识论思路。从当代呼吁世界伦理的背景来看,人类若想建立最基本的为所有人都能认同的普遍的伦理行为规范,最有效的是通过理性考量的途径来实现。这一思想为认识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当代社会的伦理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彩霞 《世纪桥》2009,(24):106-106,109
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已出现了种种信息不道德行为。这些行为也正在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信息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信息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就信息道德、信息道德的功能和信息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20.
程倩  刘七生 《探索》2012,(1):116-1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格局较之前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分化与领域的分离。在这一背景下,考察社会道德格局和德育状况发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格局相当混乱,传统的、以政治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为主体的德育方式已经显得单一和刻板,以学校德育为主的德育实效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学校德育应该通过制度的德性去培养个体的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