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一是由于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消极因素被他吸收并转化为心理中的不良成分;二是性格中的过分自尊与自卑是他犯罪心理形成的“发生器”;三被朋友抛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犯罪心理恶化的“导火绳”。马加爵凶残的犯罪行为,是其犯罪心理巨大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暴力犯罪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发生的几个重大暴力案件,然后提出了几点预防和减少高校暴力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章剑锋 《南风窗》2012,(3):86-88
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在中国社会近年来一个又一个引起舆论关切的犯罪事件中,李玫瑾总是试图用自己笃信的专业分析来对抗汹涌的民意,以至于让她"恶名"昭著,她从来都不认为自己错了,只是偶尔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变得太冷血了?"  相似文献   

4.
但愿马加爵这一成功的案例,将为中国警方开辟以最低代价抓捕连环杀手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2012年6月9日至10日,由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与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要案会诊——第五届犯罪学高层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届论坛是继2007年的“犯罪学基础理论”、“社会敌意事件”、“社会冲突与治安防控”等四届犯罪学论坛之后,中国犯罪学界首次以个案和要案为切入点、注重实证分析、打破学科限制的学术盛会。论坛由张荆教授和皮艺军教授主持,分为6个单元,分别围绕陕西药家鑫杀人案、云南马加爵杀人案、洛阳李浩“性奴”案、湖北邓玉娇案、湖南张君案等个案,以及报复社会型犯罪、官员腐败犯罪、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嫖宿幼女案等类案,从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不同领域,对案件进行了独到、深刻、多视角的剖析,并通过着力探索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普遍性规律,回应了现实社会对中国犯罪学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校园暴力频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已从国外的校园枪击案蔓延到国内的校园暴力事件,从马加爵杀人案的大学蔓延到“杨不管”事件的中小学,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运用访谈法与文献法,深入剖析了校园暴力的七大类型和暴力学生的八大倾向;深刻分析了校园暴力的成因(学生性格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从三大方面提出了校园暴力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其中农民群体性事件占相当大的比重。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引起了学术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热"。不少政治学、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也都在这一领域选题。《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是宋维强的博士论文。  相似文献   

8.
马加爵杀人案震惊社会,留给人们巨大的思考空间。本文从犯罪学的角度探讨其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社会宏观预防、家庭微观预防、个人自我预防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快速转型,但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社会转型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社会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矛盾会以集体行动的方式非理性的表现出来,产生了所谓"群体性事件",对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强烈冲击,有必要以法律的方式予以规制。本文分析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性质,提出了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法律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市井万象     
《南风窗》2013,(9):20-21
好一些,"寝室关系"!最近流行于学生间的一句话叫做"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面对近日集中爆发的室友投毒致死、争执间的刺死案件,这句流行语实在是充满讽刺与悲凉。从20世纪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以及2010年四川大学学生曾世杰"因被人嫌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