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班子和谐,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心愿和追求。但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不可过分求“同”,而应当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齐东平 《实践》2007,(6):25-26
劳动关系是维系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对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凤桐 《新长征》2011,(6):58-59
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和谐之美     
细雨和风,柳绿桃红,燕舞莺歌,自然界的美多么富有色彩啊;琴瑟和鸣,黄钟大吕,余间袅袅,艺术世界的美多么富有神韵啊。它们映入眼帘,传入耳膜,使我们可感可触,精神愉悦,那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和谐,所以它们是美的。而“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则是“和谐”为一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另一种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县作为具有综合性、相对独立性、基础性层次的行政区域,既是城镇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是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衔接处。因此,县域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县域和谐抓起,以县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沾化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创新思路、把握关键、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长洲 《新长征》2008,(3):20-2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利益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刘莹 《奋斗》2007,(4):5-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党内和谐”的概念,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给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表明我们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和谐心态: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和谐心态的内涵及其时代特点所谓和谐心态,就是人们在认识、体验、把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理性、宽容、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机制。具体表现有三:其一,个体身心健康,能够理性地对待社会差别及其它困难,并想方设法去克服,努力实现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其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融洽相处、互促共进,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良性互动的机制;其三,整个社会心态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和而不同”成为社会心态的主导基调。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和谐心态,既具有符合人类社会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何时起,称呼官衔成了通行的规矩,官场中如此,日常生活中似乎也如此。大到中央领导,小到单位的班组长,往往都要称呼官衔,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还喜欢被下属称作“老板”,从不制止。其实,熟知社会生活以及党内生活的朋友都知道,能被称为“同志”,是很高的待遇。但在一个单位里拥有这样待遇的人其实并不多。直呼其名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称呼官衔,仿佛在人和人之间筑起了一座高墙。  相似文献   

11.
一、和谐的含义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和谐思维,这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尤为明显。“和谐”一词的含义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于奏章典籍中,并一直被用于社会实践。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12.
何静文 《新长征》2007,(3):38-38
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作为结果的和谐,它取决于始点与过程的秩序。和谐就是差异,否则只是等同;和谐就是秩序,否则只是不同。简言之,和谐就是秩序的差异。差异之所以能够和谐,这是因为秩序的力量。因此和谐社会就是在公平秩序条件下的差异。那么,它们是什么样的秩序?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力量?根本的就在于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公平秩序。所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蕴涵的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要避免两个视角的偏差:一个是只着眼于现实具体操作,用日常的具体目标代替战略思考,缺少大视野;另一个是只着眼于道义化的理想阐释,用单纯的愿望代替现实目标以及实现目标途径的思考,容易走向空洞而随意。我们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社会和谐,更要关注它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是一种文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6.
孙家正撰文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不仅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而且是中国社会一种主流的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当代中国文化是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他们内心情感和愿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中,总要有一定的文化来支撑和推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项系统工程过程中,更要将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张静 《理论文萃》2006,(4):17-22
社会和谐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致中和”的“中庸”思想、主张“普遍和谐”的“太和”观念、以“天下为公”的“大道”维系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同之世”等等,无不奏鸣出和谐之音。“和谐”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格林的政治和谐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后来以美国学者马斯洛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协和社会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亨廷顿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等等,西方思想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及其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对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发挥党的先进性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内和谐”也成为我党在建党理论上的一次重要创新。党内和谐是反映党内关系和党内整体运行状态的政治范畴,是党内关系融洽、思想统一、生活健康、党的建设和各方面工作运行有序的综合体现。实现党内和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党内生活的多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对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