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流动市民与城市管理陈日武流动市民,是与城市常住市民相对应的城市暂住人口。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这部分人口逐年增多,使城市市民社会化,改变了市民的结构成分,出现了市民素质的层次性,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探索流...  相似文献   

2.
孙璐 《理论月刊》2008,(6):66-68
市民素质是构建和谐城市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素质在不断提升,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公德滑坡、市民身份认同等问题.可从典型示范、加强管理、增加投入、落实道德教育等方面加强市民素质建设,构建和谐城市.  相似文献   

3.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连市政府提出要将我市建成北方香港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使滨城530万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塑造一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市民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这一目标的提出,反映出大连人的一种历史主动性、创造性和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是滨城人对未来生存环境的一种觉悟,一种构想,一种追求.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又身为教育工作者,我在思考:大连该怎样做,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公德意识,强化文明素质,进而塑造出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相适应的市民文明.我认为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全市动员.抓城市“硬件”建设.  相似文献   

4.
刘传江  周玲 《理论月刊》2003,(4):133-134
本文对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一现象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农民工与城市下岗工人的竞争与互补的关系,认为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城市应当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5.
王俐敏 《今日上海》2012,(12):14-19
健康的上海人是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第一届市民运动会红红火火办了5个多月,631万人次参与市民向世界展示了这座城市的体育精神,也给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展示了一条崭新的体育之路。  相似文献   

6.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城市发展速度和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环节,是把武汉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客观要求。从总体上来看,武汉市民素质是好的、是高的,但与时代发展和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市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群体形象是指流向城市打工的农民群体,在城市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给城市市民留下的一种综合印象。虽然在城市生活中形成的农民工群体形象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全部真实内容,但被城市市民认可的农民工群体形象不佳,这点至少目前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8.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欧洲历史上,市民社会的形成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不仅一直受到欧洲历史专家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非专门学者的广泛兴趣。要准确地把握市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关键在于了解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以及它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因为市民社会是在中世纪后期的城市中形成的。实际上,城市生活同市民社会有着最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希腊罗马:城为乌拉个社会政治创度相一或从根本上来说,欧洲的古典文明即希腊罗马文明是一个城市文明。这不仅因为,城市是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而且还因为,城市实际上也包含了农村。这里所…  相似文献   

9.
冯锡涛 《今日浙江》2007,(15):52-52
城市广场是一座城市的窗口,也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形象.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的场所.因此,城市广场的管理需要城市广场管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多条途径来实现广场长效化管理,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其核心"以人为本"也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价值标准.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价值诠释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即以城市中全体市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在致力于满足市民物质需要的同时,自觉地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关注市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追求的是凸显人本价值的"宜居"与"乐居";尊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略论对边缘社群的歧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缘社群(marginalized groups),又叫弱势社群,指的是在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劣势或边缘化的群体.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和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配,我国社会中出现了许多相对来说处于不利位置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承受了社会改革的代价,另一方面又常常遭受着各种形式的"不公正对待"--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对边缘社群的歧视,已经到了十分严重和普遍的地步.例如,城市中的务工农民,不仅无法享受到城市市民最基本的生活待遇,而且有人还提出要在城市公交车上设立"民工专区",来隔离市民与民工.这不禁使人想到了上世纪种族歧视下的美国黑人的境况.今天,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关心这一群体、关注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笔者认为,在此首先需要解决的应是对这一群体的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芳 《前沿》2008,(2):136-139
城市危机管理的责任一直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一定程度上,政府外部资源:如媒体、NPO、社区、企业和市民的作用被弱化或忽视,这是不利于危机时期的资源整合的。本文提出城市危机管理外部响应网络这一概念,旨在分析以媒体、NPO、社区、企业和市民为主体的外部响应网络在城市危机管理中各自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推进城市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不懈努力,正在转化为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受和高度认同。在2007年8月的一次民意调查中,92%的市民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南京这座城市,97.6%的市民对南京的未来抱有信心。  相似文献   

14.
随地便溺、垃圾乱堆、红灯乱闯、自行车乱放、小商贩任意占道,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广大市民没有城市意识,更欠缺现代文明意识……这就是吕梁地区首府所在地离石市过去的情况。而今天,一切在变,18项工程构架了城市建设新格局,开始了城市发展新起点,也承载着20万市民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和谐的着力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乡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变得越来越不和谐,无时无刻不潜伏着群体矛盾和冲突的危机.农民工是构建城乡和谐的先锋者,但是他们在户口、身份、权益、就业、价值观念等方面和市民很不和谐,这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现实困境.要实现城乡和谐关键就要使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6.
论晚明市民文化对文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时期,以反对禁欲主义、反对蒙昧主义为特点的市民文化形成.与此同时,向来以高雅、清谈为特征,以"学而优则仕"为指导思想的文士阶层在自我意识、本末观、文学创作观、生活观方面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尽管这一转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市民文化却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长期生活于城市之中的文士.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也将对当今社会建设和谐文化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清荣  ;唐述东  ;秦胜忠 《传承》2014,(12):110-113
在现代社会,城市化和市民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和标识。探索市民人文素质与城市文明的辩证关系,解剖该关系中各成分要素,有助于市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具体做法和创新思路可从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总体思路,把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创新提高市民素质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文明的城市必须有文明的市民共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促进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面貌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  相似文献   

19.
尊重民意     
前不久,中国第三大城市天津的一家报纸上开辟了"您心目中的领导者"专栏,发动市民公开讨论市长等人选.现在天津正在准备选举新的一届领导人,市民们通过公开的与论工具,对自己的公仆们近行评议讨论,这无疑为市民们的参  相似文献   

20.
吴钩 《同舟共进》2013,(6):80-81
对城市主政者来说,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的审美图景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但这种与市民日常生活为敌的审美秩序,终究阻拦不了内在于市民生活的自发秩序,坊市制最后还是不知不觉间瓦解了。北宋政府承认既成事实,在自发生长的市民社会之前,克制住权力的冲动。如果我们有机会鸟瞰隋唐的长安与北宋的汴梁,将会发现,这两座城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局与气质。长安城方正、规整,街道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