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含 《侨园》2010,(12)
  相似文献   

2.
朝鲜杂忆     
在朝鲜短短几天,对朝鲜社会和人民生活了解得很肤浅,我感觉到他们虽然实行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也在开始对外开放。走进朝鲜中国和朝鲜是唇齿相依的近邻,两国间主要的陆地通道有两条:一条是从我国吉林省图门江大桥到朝鲜的南阳,一条是从我国辽宁省丹东市过鸭绿江大桥到朝鲜的新义州。现在通行的是鸭绿江大桥。流行极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唱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是指这个地方。当年美军多次将大桥炸断,又被我军及时修复通行,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鸭绿江大桥有两座,相距不到100米。下游是公路桥,建于1911年,美军将该桥  相似文献   

3.
在二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欢庆和反思声中,从东瀛三岛也传来点嗡嗡叫的不协音:日本军阀发动的那场战争是对亚洲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使人怀疑这几位先生是没受过扫盲教育还是心理反常.在日文的汉字中,也是把侵入他人国土、奸淫烧杀、掳他人作奴隶等行为叫作“残无人道”,发动这种战争叫做“侵略行为”的.这几位先生应当是参加过那场战争的,也该记得在中国进行的那场“狩兔之战”,也就是遵照东条英机内阁决议,在农村全副武装的侵华日军抓掳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或以招工名言骗押中国人民,强行  相似文献   

4.
1942年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全体党员的自我教育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每个参加过的人,都终生难忘。延安整风是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我一到延安就进中央党校学习,后来调到中央组织都工作,陈云同志是部长,他的工作方法是,每个星期要把大家集中起来学习两次,一共16个人,集中在一个窑洞里,围着个长桌子,学习、讨论。在整风过程中,学习空气十分浓厚。那时候,在前方没有好的学习条件。毛主席提倡,抓紧在延安这个和平环境中学习。各地新选出来的“七  相似文献   

5.
聂广洪 《侨园》2006,(6):28-29
今年7月26日,是我的父亲聂长林百岁诞辰。我找出家中珍藏的父亲的老照片和他用过的一些物品,细细品味着,多年前的件件往事不断浮现在脑海中。1906年农历七月初二,父亲出生在辽宁抚顺县一个贫苦农家。由于交不起学费,父亲只读了5年半小学,便辍学到一家店铺当了学徒,17岁时随祖父到吉林省柳河县三源浦镇一家商铺做了店员。“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北,父亲在共产党员刘山邨的引导下加入了抗日秘密组织“反日会”。刘山邨当时公开身份是三源浦学校教员,后来任杨靖宇将军带领的东北抗联独立师参谋长。在刘山邨的领导下,父亲以商店为掩护,…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一日,晨曦初露。在延安郊外十里铺的公路上,万头攒动,途为之塞。道路两旁,绵延三里许,整齐地伫立着延安各机关、学校、部队的一万余人的队伍。人们引颈而望,等候成吉思汗灵榇的到来……“武纬文经”的成吉思汗大帝是蒙古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英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绥远后,曾数度与伪“蒙疆政府”共同策划,阴谋盗劫大帝陵墓,以分化中国民族间的团结。为粉碎日寇阴谋,保护成吉思汗灵榇的安全,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灵榇移葬后方保密地点。灵榇迁移中将途经延安,我陕甘宁边区政府特发起盛大祭典,并成立了迎灵办事处。这天正是灵榇抵达延安的日子,所以欢迎群众一早就赶赴十里铺迎迓。八时,谢觉哉、滕代远、王若飞、高自立等同志也一同来到欢迎地点。  相似文献   

7.
冉思尧 《各界》2013,(11):28-30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大批知识分子、“专门家”不远千里投奔延安,边区政府也慷慨纳士,竭尽所能给予他们丰厚待遇。但精神的崇高和世俗的平凡并无冲突,当这些满腔热血的才俊落入日常生活时,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开始体现出来。边区物质匮乏百废待兴,因而在人才的具体待遇上主要依据其实际贡献大小实行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8.
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共13个年头,党中央、毛主席领导广大党政军民,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了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光明的中国的雏型,为我党我军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准备了干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时,我作为陕甘宁边区的负责人之一,在毛主席直接领导下工作,多次聆听他的教诲。毛主席培养干部的很多往事,给我留  相似文献   

9.
感悟延安     
王应际 《党政论坛》2009,(20):36-37
今年夏天,笔者参加了中央党校中青一班组织的延安体验教学活动。走进延安,无不被黄土地文明所感染,无不被延安精神所感动。  相似文献   

10.
延安赋     
红色都城,革命老区,千嶂之间,圣土一方。水会三川,流淌延安精神;宝塔冲霄,指引前进方向。大河以西,关中以北,黄土高原以东,毛乌素沙漠以南,三秦之额眉,陕北之腹脐,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是也。  相似文献   

11.
延安赋     
红色都城,革命老区,千嶂之间,圣土一方。水会三川,流淌延安精神;宝塔冲霄,指引前进方向。大河以西,关中以北,黄土高原以东,毛乌素沙漠以南,三秦之额眉,陕北之腹脐,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是也。  相似文献   

12.
忆张茜     
现在,我坐在北戴河海边,同以往一样,凝望茫茫海天相衔的远处,想些往事,思念故人。我喜爱这样坐坐。好几天了,我老想到她,张茜。三十年前,我俩曾坐在这里的海滨,悠悠絮絮地谈了半天。那时北戴河,没有这样多人,只有涛声陪伴着我们的细语。大海使人心胸开阔,思绪源源而来,越谈话越多了。 记得那年暑季,正是苏联同我国翻脸,从中国撤退全部专家。中央的北戴河会议正在进行。陈老总已去北京处理中苏关系的大事了。张茜和孩子们留在海滨。  相似文献   

13.
忆二老     
1998年4月,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赵宪初同志和李楚材同志相继逝世。这是我们上海民进的两大损失,也是我们全国民进的重大损失。赵宪老、李楚老都是我加入民进的引路人。在入民进前,我便知道二老的大名,知道他们是教育界耆宿,但是,我不知道他俩是什么党派。我还一度认为他们是共产党员哩!在我考虑是否加入民进的时候,一听说赵老、李老都是上海民进的领导,便促使我向民进倾斜。二老的风范是民进的号角。入民进后,二老组织了一次报告会,让我主讲。二老在台下端坐,不时地向我点头示意,不时地露出微笑。散会后,二老又一起跟我谈话,勉励我以后为民进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忆     
第一次走进庐山这条被称为康王谷的峡谷时,我还是个少年。那时,没有绕山而过的南山公路,从隘口镇到峡谷出口处的钱姓屋场有一条大道,据说这原是南昌至九江古驿道中的一段。钱姓屋场是有名的大村庄,背依群山,村前一抹平川。那年我去的时候,平川上盛开着一望无际的金...  相似文献   

15.
忆拉贝     
《民主》2021,(3)
正在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新华社等媒体都提起拉贝迎救25万难民的历史。拉贝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1950年)是德国商人,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前,他从天津赶到南京,见日本兵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拉贝等人出于人道主义,与多位国际友人自发成立国际安全区。因为拉贝有"纳粹"党员的特殊身份,主动请缨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为难民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建起了25所难民所。拉贝的特殊身份,使得日本侵略者不能任意进难民营胡作非为。有一次日本兵翻墙进去,企图行凶,被拉贝拦住,并把他们赶走。  相似文献   

16.
忆张茜     
我永远不能忘怀她对我深厚的友谊,她的至纯至善的心灵。老同志们都记得她年轻时是个好演员。离开军服务团后,她不但认真工作,特别认真学习。她学外文、学文学,这也是许多人知道的。她的俄文达到了既能翻译文学著作,又能作口头翻译的水平,她译的书都送了我。绥拉菲摩维奇的《沙原》、列昂诺夫的《平平常常的人》。她还写了她对绥拉菲摩维奇的研究文章,我  相似文献   

17.
忆张茜     
北京的形势变化多端,经1973年 春起陆续放了一批干部,在我们所住 的万寿路招待所,集聚着一支“探亲” 队伍,成员是一些被“监护”的老同志的亲属们。原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同志,在三月份被放出来,阖家团聚,我们都去祝贺。下放在湖北山  相似文献   

18.
再回延安     
延安,一个伟大的地方,只要知道中国革命的历程,都知道延安。延安窑洞的灯光,延安东郊高高的宝塔山,延河水琼琼流淌中的倒影,延安人的信天游调儿,乃至延安的山山峁峁,都圣灵一般有着它的光芒,它的吸引力。在中国,人们一提起革命老区,就一定会想到延安、井岗山……可是,当革命的车轮碾碎了侵敌的尸骨,碾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迈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时期后,人们一度陷人仿徨,陷入贫困。这时候的革命老区,更是蒙上了苦难的黑影。生产凋敝,地里少产五谷,年年吃不饱肚子;政府部门的干部苦于找不到致富的路子,许多人不愿…  相似文献   

19.
延安的时间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时间指纹。认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其实就是去认识它如何使用时间。延安革命队伍里的时间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统一的过程。长征过来的革命队伍里,计时的钟表是非常珍贵的稀罕物件,只有战斗指挥员才配有。集体生活作息时间,起床、熄灯、一日三餐都是以  相似文献   

20.
今日延安人     
六十年前,当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延安人用小米饭、南瓜汤和自己的生命,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 如今的延安人,不管是当年留下的老红军,还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无论是外地来的知识分子,还是在特殊年代插队的北京知青,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耕耘着。虽然时代已经发生巨变,但在他们身上却依然保持着当年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的新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播洒延安精神的使者 老红军张清义在延安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出名,不是由于他的特殊地位,而是因为多年来,他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似地向人们播洒着延安精神。记者采访他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