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以电脑网络为沟通、联系平台建立的非正式群体。它有非正式群体的一般特征,又表现出一些新特点。网络虚拟群体的产生、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阻碍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应研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为进一步开展网络虚拟群体研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虚拟商品消费存在着符号化过度的不良现象,这种情况将会时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大学生成长乃至对社会文明和进步产生不良影响.在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网络虚拟商品消费的影响之后,注重从大学生自身和外界消费环境两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虚拟商品消费引导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名为开心网的SNS网站先是风靡于白领,之后吸引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加入,大学生中的"开心族"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共性网络行为的新群体.这种网络行为既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压力、满足虚拟的人际需求,但也可能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更难以适应现实生活.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和应对策略,期望能为高校的一线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的主群体之一,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实现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构筑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阵地;大力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现实交际,防止网络虚拟交往的负效应;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失范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因此,新时期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研究,通过网络主体建构、高校建设、网络立法、技术控制的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7.
网络对人的影响,表面上是通过有形的"网络",而实质是通过无形的"网络文化"。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以及价值观念等,应该对网络文化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9)
在人人都是"发言人"、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高度发达时代,网络素养教育已成热点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最大使用群体,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政治力量。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夯实大学生群体共同思想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用科学制度和先进技术管控意识形态传播权,大力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是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0.
赵茜 《人民论坛》2012,(36):68-69
网络虚拟社会给传统党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网络虚拟社会影响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已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当务之急;要通过打造虚拟社会条件下的党建学习平台、服务平台和反腐倡廉平台等方式,加强党的建设,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