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这种协同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强烈的现实可能性.两者协同的历史实践演绎出了自我革命布局破解社会革命困局、社会革命变局塑造自我革命格局、自我革命先局引领社会革命新局的动态均衡内在机制,彰显出了协同的丰富内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协同立场、强化党的领导的协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原点,有层次、分类别、成体系地展现了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与鲜明特质,是系统化逻辑化的精神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作为党的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由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创造,是连缀具体革命精神的历史链条、贯穿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精神脉络、反映党的奋斗历史的理论图谱.这一谱系的发展呈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助益于党和国家汇聚磅礴力量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相似文献   

3.
时代主题转换与党的对外工作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枫 《当代世界》2008,(12):26-2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和变化。概括起来,就是过去那种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传统战略出发、以“支援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党的对外工作”,在“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历史条件下,转变发展为“新时期党的对外工作”了,即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总指导思想、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为直接目标、以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为长期战略任务的“中国特色政党外交”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不能偏离“大时代”的历史方向,又要结合“小时代”的阶段性变化,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历史演进的一条基本线索,是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造成的时代特征变迁。从这个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历经了“科学阶段”“俄国阶段”和“中国阶段”三个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概括,鲜明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颜色革命”是苏联东欧剧变大地震后的余震 所谓经典的“颜色革命”是指2003至2005年独联体地区三国所发牛的三次重大政治事变:2003年11月,萨卡什维利手持玫瑰花逼迫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并取而代之,从而拉开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的序幕。2004年秋,乌克兰在总统选举中发生激烈政治斗争,尤先科以橙色为标志向其政治对手发起攻击,最终获胜,这就是著名的“橙色革命”。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发生剧烈的政治震荡,阿卡耶夫总统在骚乱中流广同外,巴基耶夫坐上了总统宝座,这就是所谓的“郁金香革命”。  相似文献   

6.
散木 《法制博览》2011,(19):70-71
在中国革命的风云史上,一些混迹于革命队伍的不坚定者,甚至是叛徒,竟由此前的“革命先锋”蜕变为反革命先锋和“反共理论家”,成为以反共著称的“学者”和“著作家”。不同于顾顺章、向忠发等人的猝然叛变对革命造成的直接危害,也不同于张国焘等人的返身而退、  相似文献   

7.
老柏 《法制博览》2008,(11):51-52
端方“革命” 1911年,渝汉铁路督办、署理四川总督端方率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遭新军哗变而被杀。如此说来,端方自然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保守派了。但对历史人物如此评判,就如同小孩子把人分成“好人”、“坏人”一样不明所以。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要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95 6年党的“八大”是第二次革命的开端 ,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第二次革命走向成熟。考察第二次革命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 ,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管仕廷 《工会博览》2011,(10):303-304
“红色精神”,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有特定的内涵及类型,虹色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动力,红色精神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力量。传承红色精神要与日俱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学说本质上是革命的。但当具体考虑革命与夺取政权的形式和道路等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却是相对多变的。他们固然一生大讲暴力革命,但也经常支持合法斗争,而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还会反对革命。这与他们的学说体系的总的革命精神一点也不矛盾,而只不过是同一精神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策略运用而已。因此,"马恩晚年放弃革命转向改良主义"说非但无助于支持民主化的进步,反而把基本的理论问题搞乱了。只有走出这种思想迷雾,独立地对历史和现实的矛盾进行研究,才能为我们的民主化提供有益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1.
革命与民主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策略在恩格斯晚年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结合,即“民主—革命”策略.这种策略以议会斗争作为欧洲无产阶级政党的新的武器,并以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改造社会的最终手段.革命是无产阶级废除私有制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手段,而革命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和阶级意识,关于革命的科学认识是恩格斯晚年斗争...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时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的历史要求,同时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实践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和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为革命胜利后的任务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龚德明 《法制博览》2010,(10):34-35
中国是在一场又一场政治、经济、教育等“运动”中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虽然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央已明确规定今后不再搞运动,但搞惯了运动的某些当权者,还是无法克服“运动”带来的惯性,习惯于以运动的方式来干他们的“革命工作”。  相似文献   

14.
林赞治 《南风窗》2014,(10):88-89
<正>从历史上看,当革命处于高潮,它趋于信仰至上,意志统一,不容异议和反对。而知识分子偏偏喜欢质疑,结果为革命所淘汰。革命首先是观念的革命。观念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创造,其中,最富于成就的观念,就是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观念。农民起义、宗教改革没有这样的观念,是知识分子——社会学家科塞称为"观念人"——最早把它写在革命的旗帜上。知识分子的角色知识分子萌生于中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中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而壮大为一个有为的群体。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他们是从社会底层、被压迫阶级那里获  相似文献   

15.
在政党视角下的传统历史叙述中,1918年德国革命的失败通常被归因于斯巴达克同盟组织不力和社会民主党人在关键时刻的背叛,这种解释框架忽略了工人群众在革命中的真实思想和行动。拉尔夫·霍夫拉格的这本书以传记形式,从一个革命工长、工人群众领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段历史。通过描写以理查德·穆勒为代表的那个群体,向我们揭示了如何从政党到达群众这个通常被忽视的事实,并通过他的经历真实地佐证了德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安东尼奥·奈格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以批判客观主义范式、重回革命的政治性—主体性话语为逻辑构架,彻底颠倒了劳动和资本的力量关系,并以阶级斗争的革命政治学,将历史运行的中心结构转移到回归工人阶级立场的阶级构成之上,进而把非对称性的阶级对抗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摇摆在唯物主义和唯意志论之间的"政治的马克思主义",因对主体性话语的偏执、对历史过程的简化和对历史本质论的拒绝,最终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革命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呈亦敌亦友的奇特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在马克思与巴枯宁的争论中集中表现出来。他们的争论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思想事件,至少涉及三个主题:社会主义是否需要国家?革命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自由是人的自然禀赋还是社会历史的结果?这些争论并未因第一国际在1872年海牙大会上的决裂而定论,相反,它亟待人们严肃审视。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视野下,建立政党、夺取政权、探索建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追求自身解放过程中演绎的三部曲.150年前的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和巴黎公社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建立新社会、新世界的历史首创精神.迄今,公社的原则和精神依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得到继承和...  相似文献   

19.
《法制博览》2011,(11):44-45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90年前,中国的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有了鲜红的底色。在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逐步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富强之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本刊开辟《红色记忆90年》专栏,与读者一起重温风起云涌的中国革命历史,追寻我们的红色记忆,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创建、繁荣与富强所走过的艰辛与荣耀之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科技革命不断塑造着国际格局。苏联的兴衰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息息相关,当重视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时,苏联的国力就会不断增强;反之,苏联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苏联延误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造成了国力的衰败,这也是苏联剧变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之一。苏联74年的历史与四次科技革命都有密切关系,总体上可简单归纳为:科技兴则苏联兴,科技衰则苏联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