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说:"各单位的极左思潮都是林彪放纵起来的","要批透极左思潮".毛泽东找张青桥、姚文元谈话:批极左,还是批极右?王若水那封信我看不对,极左思潮少批一点吧.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后,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批判极左思潮。尽管这一阶段批判活动有很大局限性,但它毕竟冲击了极左思潮,在形成"发扬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强烈呼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阶段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阶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批判极左思潮的逻辑延伸与理论展开,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践成果,对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1971年9月,野心家林彪折戟沉沙之后,毛泽东决定由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由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周恩来把批判林彪集团的罪行和极左思潮结合起来,遭到了由"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思潮起家的江青集团的极力反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西方的中国学家已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极左思潮与中国的发展问题,这一类专著不断问世。《极左思潮与中国:1958—1981》一书是这些研究成果中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与中国学者的同类研究相比,本书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作者综合应用政治学与历史学的方法,另辟蹊径,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极左思潮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因此,读来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次,从资料占有和利用方面来看,本书作者不仅研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各种原始材料,而且还综合比较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本书的资料翔实,信息量大,通过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对引领社会思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学界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总的来看,新时代社会思潮"引领范式"研究进一步推进,而"治理范式"相关研究也开始发端。社会思潮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愈加紧密,社会思潮研究的场域在不断拓展,对此进行梳理,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潮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在探索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一直伴随着同各种极端思潮的论争,这些极端思潮有来自"左"的方面的,也有来自右的方面的.我们要认清各种极端错误思潮的危害,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慈善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历史性标志之一,它表达了社会成员相互之间朴素的仁爱意识与理念,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大爱的载体和平台。从中国当前慈善伦理的发展及状况入手,从伦理学角度,分析阐述文化是影响慈善伦理发展的深层原因、极左思潮是影响慈善发展的历史原因、初级阶段是影响慈善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富才行善是影响慈善伦理发展的理念误区的学术观点。正确处理慈善的定位及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健全和打造慈善伦理的制度体系,把文化、历史、哲学、理念和所处的发展环境综合考量起来,广泛传播慈善是一项全民的活动和惠及全民的事业,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性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实质上是用主文化来主导社会文化变迁,通过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文化的认同来影响人们对社会思潮的认同,以确保社会文化变迁的社会主义方向。通过社会学实证调查研究,分析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具有显著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思潮的定义社会思潮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里对"社会思潮"做了如下定义:"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在此,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最为精炼而准确。二、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中国几种主要社会思潮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一种无端抹杀忘却客观存在历史,而按照个人主观意愿对历史进行虚假构想和盲目篡改的一种社会思潮。在步入新  相似文献   

10.
新左派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它主张代表人民大众利益发声、倡导公正平等、保障民主权利,并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倡导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措施与思想理论。新左派人士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弊端与社会矛盾,为纠正政策失误、增强民生建设、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为它在基层社会中赢得了"政治正确"和"道德优势"之名。然而,从其现实表现形态和内在理论逻辑来看,由于对平等公正的绝对追求、全面民主的过度崇尚、市场经济的偏激认识和极端民粹主义的思维倾向,使得新左派思潮无论是在价值要义还是在实践目标上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明显差异与矛盾碰撞。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有序发展的维度来看,需要对中国新左派思潮进行理论匡正与科学引导,在不断剥离其非马克思主义成分的基础上破除人们对它的意识形态迷思,进而有效化解社会思潮中"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极端民粹主义倾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时期(本文起点为1965年11月,下同),毛泽东共有七次离京南巡.和建国后历次南巡一样,他主要前往华北、中南和华东等地调查研究,发表谈话,指导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南巡活动,既是他直接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侧面,同时也是他批评极左思潮、指挥粉碎林彪集团、遏制"四人帮"篡权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2.
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是斯大林体制中最基础的因素,是决定该体制其他诸多因素的因素。经斯大林解释、加工和过滤的马列主义,有许许多多是变了味的东西,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理论:一是社会主义的"超阶段"论,一是庸俗社会学理论。前者是俄国民粹主义最核心的理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在长期传播中被庸俗论者歪曲的产物。这两种理论和思潮有着共同的社会阶级基础,二者汇流一起,牢固结合,形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极左政治思潮,它们滥用马克思主义词句,以革命的面貌出现,不易被人识破;它们以极大的破坏力,从根本上冲击着苏联的革命和建设,造成极端严重后果,最后导致苏联剧变、苏共瓦解。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在新疆呈现暗涌泛滥之势,暴恐活动猖獗。其在思想上鼓吹宗教极端主义,不断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仇恨。在行动上,与民族分裂、暴恐势力勾结,形成集暴力、恐怖、极端三位一体的分裂势力,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威胁,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充分认识"去极端化"在反恐维稳、"防渗反分"中的作用,本文拟探索从根源上遏制极端思想渗透蔓延的措施、对策,夯实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群众基础,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改革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关涉改革方向和人们对改革的信念的重大问题。改革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制度完善"和"生产力解放"行为,而是二者之间的历史的辩证互动;不是历史观意义上的创造新制度的社会革命,而是针对体制问题的社会改良;不是向自由资本和福利资本的"演变",而是有大历史眼光的自觉的"以退为进"的战略策略。只有搞清这相互联系的三个问题,才能在改革本质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昂扬斗志,而不为极端悲观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思潮所蒙蔽。  相似文献   

15.
青年所处的利益关系、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年社会思潮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社会历史条件。青年社会思潮是在青年的"立场汇聚"中萌芽的,是在传播和创造过程中发展的;其发展的鼎盛期具有4个明显的特征。青年社会思潮的衰落与消失主要有7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极左思潮与“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十年内乱有着不解之缘。“文革”中,林彪、江青两个集团正是凭借手中的权力,煽动极左思潮来挑起派性,制造事端,搅乱全国,进而打倒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目的。1971年林彪自我爆炸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随着拨乱反正的初步启动与思想文化的潮流激荡,党史研究初步摆脱极左思潮的束缚,重评史学的兴起以及对四人帮《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的文化批判,有效地推动了党史的拨乱反正,新的党史研究格局初步成型,学术化趋势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8.
朱德发 《理论学刊》2003,2(6):136-140
仅仅以“回归文学本体”的视野考察中国新文学史的构成 ,是难以揭示其本真面貌的 ,只有与“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相结合 ,方可认清新文学史的个性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与多次历史变革双重叠影的复杂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正1949年至195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凯歌行进的时期"。从1957年开始比肩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则使1956年开始的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极左思潮长时间主导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走向,把整个国家和人民推向了灾难的边缘,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文革"的全面发动,把整个国家带到了一种极不正常的政治氛围和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从此,国家和人民开始了"文革"这场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由被动现代化转为主动现代化时期的指导理论。要科学地描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轨迹,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其他现代化思潮一起加以分析和考察。在吸收和批判其他现代化思潮的基础上,新民主主义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当然,由于受到同样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新民主主义理论又不能不具有当时中国现代化思潮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