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5)
信访工作尤其农村信访是政府和老百姓沟通的桥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普通老百姓"下情上达"的一条重要渠道,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树立政府亲民形象的一扇窗口。然而,近年来,部分地方的农村信访势头却逐渐升温,甚至人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群访、重访、赴省进京上访的现象更是不断出现。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和让信访工作回归法治轨道的持续强化,面对上述信访现象,人们不禁要对农村信访的现状、引发的原因和法治社会下的农村信访工作对策进行深思,从而也促使我国农民群众的信访问题逐步走向合法信访和理性信访的正常渠道。  相似文献   

2.
信访在中国成为问题与信访的功能定位有密切关系。国家把信访的功能定位在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方面,而公民更愿意定位在权利救济方面。由于公民对信访功能的定位和国家原初的定位产生了一定偏差,这使得国家在应对以权利救济为目的的信访问题时,难免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从比较法的角度,信访权更接近于国外宪法所普遍确认的请愿权。就请愿权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请愿权兼具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的双重功能,之后随着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大量的私人纠纷主要诉诸司法程序解决,请愿权的权利救济功能逐渐式微甚至消失,今天请愿主要作为一种直接政治参与的方式而存在。请愿权在现代成熟宪政国家中的发展变迁图景为我们思考信访在我国如何进行功能转换提供了思路。我国应通过完善司法救济制度逐步把权利救济功能从信访中剥离出来,使信访回到原初的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的功能上来。  相似文献   

3.
变"人治"信访为法治信访--兼论新《信访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信访条例>,并于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本文分析了新<信访条例>的主要特色及不足,认为新<信访条例>的颁布实施,仅仅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新起点,后续的改革应该与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采取渐进方式实现以法治为内容的信访制度,取消"人治"信访,从而逐步走出目前的信访困境.  相似文献   

4.
胡海军 《党政论坛》2013,(13):42-42
现象之一:“信访不信法”,法律很无奈 作为法治社会,就应该依法办事,解决问题也应该通过法律的渠道来解决。但是,目前许多矛盾,或者说本身就属涉法涉诉的案件,最终都走上了信访的渠道。为什么会出现“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5.
只有将信访制度改革与整个社会现行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信访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从而走出信访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9,(4):28-35
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宝贵制度资源,它是体现"公民信赖"的制度,是遵循"动态民主"的制度,是简便高效的"权利救济"制度,是范围广泛的"权力监督"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视野审视信访制度,当前的信访制度具有特质数据、负正效应、隐性推力和刚性依赖等四大特性。新的历史时期,信访制度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权益保护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风险预警、政策纠偏的制度设置和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是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治理和实施权力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法定渠道,从长远而言,推动新时期信访制度的改革完善,应积极推进以信访立法为抓手的信访法治化进程,推进信访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下的重要制度设计,推进信访机构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特色智库。  相似文献   

7.
法治治安是指以人民大众为主导,以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法律为依据,以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为目的的治理方法、过程和目标,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法治治安的构成要素由形式要素、理念要素、价值要素、制度要素和组织要素五部分组成。形式要素的核心为治安法律之完备,理念要素的核心为法律至上,价值要素的核心为人权保障,制度要素的核心为权力制约,组织要素的核心为警察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行政执法中的执法不作为与乱作为与执法"有法不遵守、程序不规范、裁量不公正、行为不文明"等密切相关。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是行政执法改革的方向。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必须通过法治化的路径,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推进:严格执法以法制完备为前提、规范执法以公开透明为保障、公正执法以裁量正当为重心、文明执法以人性关怀为内核。  相似文献   

9.
王俊华 《学理论》2013,(24):12-13
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信访制度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化解社会矛盾的现实要求,在公民权利救济和政治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当下信访制度功能错位的影响,探讨信访功能的回归途径。通过民主法治的全面推进、人大制度的健全完善、司法救济机制的改革等,使信访制度的功能回归到本位上来。  相似文献   

10.
信访是信访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具体制度的设置偏离了权利保障的轨道,模糊了信访行为的合法性,致使信访在实践中陷入困境。以权利保障为宗旨定位信访制度,是信访脱困的可能且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树立宪法权威建设法治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法治国家 ,必须树立宪法权威。宪法权威的树立有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 ,同时才能充分体现宪法在普通公民心中的法律尊严。要树立宪法的权威 ,就必须做到纠正通常认识中对宪法理解的偏差 ;解决司法实践中宪法的适用问题 ;在司法程序的运作中加强和完善宪法监督 ;一切党政、经济、文化等活动都不能超越在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法治进程中也面临着困境,分别存在于法律制定、法律执行与法律遵守三大方面,其典型表象是:秋菊的困惑、吴思的潜规则、谢遐龄的断言。为突破上述困境需要我们从三方面着手培育牢固的法治基石:注重中国法律的传统和实际,促进国家法律的本土化发展;培育国家内部的均衡力量,做到彼此"谁也不敢欺负谁";弘扬崇法守法的法治精神,强化对规则的信奉和遵守意识。  相似文献   

13.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的政治制度,对缓解社会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曾发挥过"春风化雨"的作用。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信访洪峰"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同时使信访制度陷入困境。对此,学者们对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和特点、主要缺陷和改革的基本取向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梳理,并作一反思。  相似文献   

14.
龙琳 《团结》2010,(2):27-28
当一国的财政收入基本上来自税收时.则该国可称之为“税收国家”.当一国的税收制度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则该国就是“税收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5.
李步云 《党政论坛》2014,(22):12-12
何为法治思维 学术界原来对法治思维的关注并不多。我主张把法治思维做比较狭义的定义,法治思维属于人的思维方式、形式,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办事情首先不是根据上级领导是怎么说的,红头文件怎么说的,而是首先想到宪法法律是否赋予我这方面的权力,法律没有赋予这方面的权力而为之就是违法的。所有的公民都将法律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将法律作为行为的首要准则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如果解释太广,就会与法治理论、理念、精神等相混淆。  相似文献   

16.
庞丽娟 《民主》2015,(1):10-11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涉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改革等各个方面,我认为这是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一步具体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深刻。下面,我谈几点认识:一是依法治国是当前社会发展和中共执政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依  相似文献   

17.
18.
信访在中国成为问题与信访的功能定位有密切关系。国家把信访的功能定位在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方面,而公民更愿意定位在权利救济方面。由于公民对信访功能的定位和国家原初的定位产生了一定偏差,这使得国家在应对以权利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成需要具备四大要素:法治之法、依法之治、尚法之人和辅法之德。法治之法是制度要素、依法之治是运行要素、尚法之人主体要素、辅法之德是支撑要素。  相似文献   

20.
颜如春 《行政论坛》2011,18(2):15-20
信访制度在中国政治环境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目前信访制度已经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表现出对解决问题的不力和不适应。完善信访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整体设计,从改革信访体制、健全信访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方法、推进信访法治等方面探讨完善信访制度的路径。改革信访体制,可供参考的模式有:机构整合模式、功能整合模式和专门委员会模式;健全信访机制,重点是:健全信访问题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信访问题监测预警机制,权益保障、疏导教育、稳定控制相统一的问题处理机制,司法、行政、社会相配套的权利救济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面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方法:即创新预防工作方法、受理工作方法和办理工作方法等;推进信访法治:即明确信访机构的法律地位、信访法律关系、规范信访程序、规定信访机构的权限、明确国家机关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