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是观念权力与物质权力之间的媒介工具,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好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其中关键。在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过程中,需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内在支点,以多模态的话语表达,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链接各政治话语主体实现对国际话语霸权的突破,探索政治话语文本的社会共写来力避官方话语独白,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同传播机制。此外,还要成为中国政治话语构建与流通的主导者,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政治话语精准译介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论利益驱动与腐败现象的蔓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利益驱动与腐败现象的蔓延●陈国权在我国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机制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以权钱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腐败现象也在不断滋生蔓延。从表面来看,权钱交易是国家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是公共权力嬗变为私人权力的政治过程。然而“政治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传统中国政治理念和思想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的政治逻辑和发生机理。传统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缺乏合法性追问的权力中心主义。这种现实政治的特征,与传统政治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政治在权力中心主义的实现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实政治的发展也强化了道德政治的思维和理念。两者相互攀援,共同作用,终于形成了十分稳定的以权力中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中国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4.
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政治价值取向的实质性差异在于:崇尚个人自由与注重公共权威;崇尚形式正义与注重实质正义;崇尚权力多元化与注重权力一元化;崇尚法治与注重德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我们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价值取向进行认真分析,从其机会平等、过程公正、法治观念中借鉴有益的成份;还需要我们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政治价值取向进行合理选择,从其社会公平、结果正义、德治思想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应有含义及其已初步展现的过程粗析毋庸讳言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经济制度一样 ,也有一个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推进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 ,不妨将其概括为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 ,绝不是中国一国独有的历史课题。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和内容 ,由国情决定 ,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基本的一点是 :中国政治现代化不是对现有基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这一现代化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就已完成 ) ,而是在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内 ,对国家权力的分工体制、运作机制和权力制约监督方式进行革新与完善 ,使基本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也是中国社会包括农村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结构的变迁过程;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这一过程是在国家政治权力主导下进行的,但国家的主导作用要受到乡村传统、国家能力、民主化等因素的制约,因而是很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是国家实现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最直接载体,也是检验国家对城市社会控制强弱的显示器,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可以折射出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强弱衍变。笔者在对上海城市基层社会的调查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政府主导的以社区制建设为方向的城市组织体制改革正悄悄地使城市基层社会的权力分布发生迅速变化,这是政府为适应城市建设的更快发展而采取的适应性调整,虽未触及整体框架的变动,但从基层政治的实际运作过程来看,政府的许多政策创新与组织创新都明显地促进了基层政治权力的分化和重组,使国家与社会之…  相似文献   

8.
符号不仅是知识与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权力技术的工具,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主导符号生产与再生产,传播社会秩序和意义的知识,形成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共识,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生产与再生产。政治符号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其实就是社会秩序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政治权威符号化,将政治权力置换为符号权力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政治伦理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是政治权力行使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社会,甚至是20世纪的社会变革进程中,政治与经济、公域与私域等分化都不够,社会自主性弱而政治权力独大,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致使家长制、公私不分等政治现象经久不衰。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以政府责任为核心,塑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新型政治伦理,规范政治权力行使者的行为,推动政治体制与机制的合理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周学军一、社会主义权力的本质和监督权力的主体与客体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支配力量。在各种形态的社会中,支配权力的主体总要利用这一力量驾驭客体,迫使客体服从自己,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和根本的经济利益。任何权力关系实质上都是人对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国家(modern nation-state)是广大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社会转型时期,如何通过“国家政权建设(State—making)”,构建现代国家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东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以杜赞奇的解说为观察点,通过对“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诠释“国家政权建设”新范式的分析,试图把握当代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些许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现代政治学中,政治权威以政治权力为后盾,是社会成员自愿认同政治权力而形成的积极的合法性权力关系。相较带有强制性的政治权力,政治权威可以更有效且持久、真实而稳定地维护统治秩序。建构政治权威需围绕“自愿认同”这一核心要素。其中,政治权力所内蕴的公平正义,所表征的良好绩效、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等是获得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自愿认同的价值基础与前提保障,政治社会化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培育自愿认同、建构政治权威的关键路径,政治记忆、政治仪式以及政治修辞为此路径的开展提供技术要素支持。  相似文献   

13.
周志强 《人民论坛》2012,(22):68-69
官场小说通过市侩主义的书写,来把拒绝政治当作是现代人的合理生活——这其实是把人们从谋求合理政治形态的轨道上一把推开最近几年,大量以中国机关政治为题材的小说风行,新世纪文学越来越热衷于通过讲述政治权力生活来获得不菲的商业利润。  相似文献   

14.
迈克尔·曼恩因其在《社会权力的来源》中对权力的深入研究而赢得了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学者的广泛赞誉,安德森在文化霸权范式向总体权力范式转换的过程中遭遇这一思想,他在《迈克尔·曼恩的权力社会学》中阐述了人类关系的权力本质,从而超越主体与结构的两元对立,将历史理解为重大事件集合而非线性过程,总体权力范式由此初步建构。安德森总体认同曼恩关于权力来源于经济、意识形态、军事的观点,但对其忽视同等重要的政治因素与夸大文化的作用给予了批判。安德森在《W. C.朗西曼的新进化论》一文中批判了朗西曼的《论社会理论》,将政治指认为贯穿古今的权力来源之一,以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构成的总体权力范式来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由此完成了总体权力范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企业自我控制机制与中国商业贿赂犯罪治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昌东 《求索》2011,(12):164-166
人类对贿赂犯罪的治理经历了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一元中心主义向以政治与经济为中心的二元中心主义的发展。英国2011年《贿赂法》关于商业组织预防贿赂失职罪的规定,有效弥补了以企业自我控制为核心的商业贿赂预防机制的缺陷,有利于提高商业贿赂的治理效果,对中国立法完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大监督权论略刘晓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其本质和核心而言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政治统治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基于这一认识,可对人大监督权作如下阐释:第一,人大监督权的终极渊源是人民,因而其实质是人民监督;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央定...  相似文献   

17.
监督的含义及其与制约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监督是什么?有人说,监督就是监察与督促。这是字面的解释,并未道出监督的实质所在。实际上,监督是一种政治机制,政治权力的运作机制,准确地说是一种政治权力运行的控制机制。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所说的监督,就是从调整完善政治权力运作机制的意义上提出来的。从政治学的意义上,监督究竟是指什么?我们试作解释:监督,就是权力的拥有者当其不便或者不能直接行使权力,而把权力委托给他人行使以后,控制后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行使权力的制度安排和行为过程。监督孕育于权力的委托与受托的过程之中,是权力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8.
加强人大廉政监督的思考卓越一监督是对于权力的制约,是督促权力运作符合预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概括起来,政治权力的良性运作有三项指标。第一,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是勤政的.从法理上看,政治权力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派生物,政治权力是一种与责任相...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是一个由“完善法制”到“实现法治”的转变过程。法治的政治基础中有若干的普适性原则 ,如民主合法性、权力制约、政治文化等 ,但这些原则必须立足中国法治化的历史与现实 ,才能形成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模式。基于这样的中国背景 ,中国法治化的现实路径必然有其特点 :在民主政治与权力制约的法治体制选择上 ,应以中国基本政治规范为基础 ,以规范党政关系为核心、提升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为现实切入点 ;在法治的文化建设上 ,应立足中国的国情 ,把握现代先进的法治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0.
赵斌  任中平 《前沿》2009,(3):3-7
以时间、认知与权力三要素为要素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特征为:历史继承性、动态平衡性与增量渐进性,即在历史上体制改革良性方面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处理好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既要重视政治权力对制度变迁的引导性、主导性作南,又要重视变迁中主体认知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