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7,7(4):58-61
张载的“天人合一”命题是他在批判佛教时明确提出的,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他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证的,因此必须对它做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最后综合起来才能得到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张载在《西铭》中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我与也。”这段话实际上概括了他论证“天人合一”思想的层次和角度。他是从本体论、伦理观、价值观三个角度,从天人一气、天人同本、天人和谐三个层次,论证“天人合一”的。张载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辩证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精深.他汲取了<周易>和<老子>的辩证思想,特别是有关事物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阐述,并且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动非自外"的内因论;"变著化渐"的形式说.这些都在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发展史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本文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张载的辩证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与西方古代辩证思维相比,有注重和谐矛盾统一性的特点。张载的"太和所谓道"、"仇必和而解"两个命题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特点的集中表现。张载"太和所谓道"的命题对周易的太和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把它提高到"道"的高度。而张载"仇必和而解"的命题,应从周易辩证法的源头大背景下来理解,它正是我们今天最值得珍视、发掘的中国辩证思维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载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太和即道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宇宙模式;仇必和解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方式;井田宗法是和谐社会的改良方案;民胞物与是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统观张载的和谐社会思想,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世界运动平衡中的有机和谐,人类世界矛盾冲突中的有序和谐,精神世界差异对立中的圆融和谐.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优先发展"、"三个面向,"指明了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培养"四有新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明了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坚持"两条腿走路,"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建立各类教育和谐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这些和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和谐教育,乃至于构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两个和谐"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融合的成果,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根基;"两个和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征、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国情的科学判断和理论升华,表现出宽阔的视野;"两个和谐"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表现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8.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对社会和谐曾有过重要论述.他们认为,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最高规律,也是任何理想城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法治是实现城邦和谐与秩序的必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贤人政治"是达到理想城邦的体制保证;正义和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说“问”功     
所谓"问"功,就是"问需于民",看群众在盼什么想什么;"问情于民",看群众的情绪动态怎么样;"问计于民",看群众有什么好的"招数"。"三问"听来  相似文献   

10.
正北宋思想家张载曾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这成为后世读书人安身立命和理想奋斗之所在。在近代列强入侵、国势倾颓之下,"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即"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是朱德的初心。其形成,与朱德童年的生活遭遇和学习经历密不可分,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