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我国行政性垄断及其消除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吴宏伟 《法学家》2000,(6):60-6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何创制与完善具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运行,是我国经济立法中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管县"模式带来的各种矛盾渐露端倪,特别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本文从政治、经济二维角度解读了"省管县"的政治价值和经济意义,并认为这一体制在发展中还宜在四个方面注意完善。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现代法治相融合,其具体含义就是崇尚经济法治,把法律作为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的最主要手段,其他各种手段也都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并要求整个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一整套完备的市场规则,形成和维护高度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影响和作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济利益和法律后果支配和左右着人的各种行为。本文,首先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之间关系的剖析,简述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有机联系;然后从法治角度论述了市场经济的双重性;最后详细阐述了我国"市场经济中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这一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德治”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和"德治"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治国方略的两个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固本之策,"以德治国"是治本之策,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只有从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加以剖析和研究才能认识其本质.  相似文献   

5.
李波拉 《法制与社会》2012,(28):91-92,94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法治社会的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十六字方针指导下——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法治经济.在发展的这三十年中,十六字方针的"有法可依"这一前提在我国已有了丰厚的硕果,但我们也看到在实践中经济执法、经济司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致力于仿古效今,总结我国当下市场经济中的不足,探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由机制的权衡,展望我国未来的市场经济以及为之保驾护航的经济法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杨丹 《金陵法律评论》2005,7(1):154-160
"非市场经济"这一法律概念在GATT/WTO法律框架下由各国反倾销法逐渐演变而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的区分已缺乏经济基础,很多国家却凭以采用特别方法对后者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些方法深受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影响,构成相关出口商的歧视性待遇.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才能最终解决"非市场经济"所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参加各种考试,其中最常见的题型就是填空.填空如同道道沟渠,等待我们手忙脚乱地填.这种强化记忆、便于计算分数的考试形式,究竟有多少"填鸭"式应试教育的弊端暂且不议,笔者并非避实就虚,而是看到"填空"已不仅仅出现在考场上,这些年在官场也蔓延开来.其猖獗之势如藤本植物,在某些地方已呈盘根错节之势.  相似文献   

8.
如今,名目繁多、蔚为大观的考试已经遍及社会各个角落.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报名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加起来有上千万之多.同时,因为混杂着各种"颜色"的利益纠葛,"考试经济"一词也随之浮出水面.而"考试经济"的规模之大,也令人咋舌.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在2002年全国职称外语考试中,单是印数巨大且价格不菲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定用书,便能获利1.76亿元!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之内涵分析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优化配置和主体利益实现的基础性手段的社会经济形态,它主要以市场主体的利益要求作为其运行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体的能动性关系着市场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和信用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法制的基础是信用.信用(credit)的心理特征是信任.其经济学意义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的"信任结构".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既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行为,又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来约束授信人和受信人的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从民商法到经济法:市场经济伦理与法律的同步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经济学的"自利"假设为市场经济奠定了人性基础,也为市场经济伦理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公平竞争伦理是市场经济伦理观的核心,对自由市场经济伦理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予以强化和保障的法律机制主要是近代民商法。进入社会市场经济阶段后,市场经济伦理观又发展了社会责任伦理,与之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以及经济法等社会本位之法由此而生。社会责任伦理中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责任伦理是对自由市场经济伦理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律强化和保障机制便是经济法。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与中国“三农”的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早期的经济学家还是古典经济学派,以及奥地利经济学派,他们倡导的和谐的经济秩序,是一种自发的市场秩序.这一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会促成社会总利益的实现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及发展.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就是市场.这是一种和谐的自发秩序,任何对这一秩序的干预不免会破坏和谐.当前中国"三农"方面存在市场未能对农村社会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农民在经济上长期受到非国民待遇等六个主要问题.要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加快在农村建立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让市场经济主导中国农村,引导和主宰农民,让农民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地发展市场经济.农村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就越有利于农民个人和社会,越有利于发展一个和谐有序的农村市场.要达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必须下决心改革现行的农村经济、政治、行政体制和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得到逐步确立和发展;然而,我国市场上的交易欺诈、市场主体诚信度下降等现象并未杜绝,甚至有蔓延之势.鉴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其具有自主性、契约性、竞争性等特征,故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市场信用体系基础上.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共识:建设市场信用体系,①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工程,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②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与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我国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计划经济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各种经济关系都与市场相联系,法律在经济方面的职能也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们的市场行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行为和与之有关的服务性行为、管理行为)建立和发展社  相似文献   

15.
诚信为公证插上飞翔的翅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诚信就没有真实的产品和服务交易.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等都把"诚实信用"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诚信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信度的要求就越高.按照市场经济法则,信用是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是市场主体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其鲜明的立法目标、明确的行为界定和严格的法律责任,对于鼓励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部拥有不容忽视地位的"经济宪法"存在的缺陷和日益显现出来的漏洞提醒我们,修改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时机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经济已陷入前所未有的金融及经济危机之中,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各项法律制度及规范体系尚不完善,民主与法治建设尚需加强,人文主义文化精神尚未形成,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却日益凸现.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公证应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独特作用,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积极功能的实现,消除、遏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为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一、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竞争经济.凡有市场之处,市场调节都在起作用.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因此,作为对市场作用的补充,现代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不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管理,靠有效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有序竞争.尽管在不同的国家里,市场经济被称之“自由市场经济”、“计划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等等,名称不一,但从实质看,其差别不过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和调控的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9.
社会情势的基本判断   自四月初中央召开社会治安工作会议后,全国各地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整治行动。在此情势下,对我国社会整体情势作出正确的基本判断极为必要。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及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尤其是中央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我国不仅政治稳定,而且经济建设每年得以高速发展,展现了国泰民安的总体趋向。无疑,这是我国社会情势的主流状态。但是,由于对外开放在一定情况下依赖地缘环境不可避免存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经济转型期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彭军 《行政法制》2001,(2):29-29
“九五”期间,鹤峰县乘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东风,举全县之力,顽强拼搏,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完成预定计划。县域经济实现了两大突破:基本完成了市场经济主体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造,推进民营化,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以培植特色支柱产业为根本途径,坚持经济民营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初步形成民营化、知识化和外向型区域特色经济雏形,实现了全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奋力迈向小康目标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