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七十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杨昌济,针对旧中国“以贫为患”的国情,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号:“人民富足,则国力充实;人民穷蹙,则国力虚耗”。为此,他极力主张“一家之人,咸勤厥职”,造成“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的社会环境,最终培育中华民族“人人有独立之精神”,“铸成独立之国势”。杨昌济这些远见卓识,概而言之,叫做打破家庭“小锅饭”。在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认真研究杨先生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打破“大锅饭”,无疑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12,(3):54-54
哀公问于孔子日:“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相似文献   

3.
叶江旭 《创造》2019,(5):39-40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但在深度贫困地区,有的群众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等、靠、要”“政策养懒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面对今后两年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尽可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早在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思想,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拉美特利则进一步把教育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近代舒尔茨也提出“人力资  相似文献   

5.
学界多用“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之内涵。然考诸《墨子》文本,此一解说缺乏直接的文本依据。墨家在《兼爱》《天志》《大取》《小取》等篇所讨论的“兼爱”,表示的是一种“所有人应爱所有人”的理想之爱,具有交互性、周遍性与相若性等特质。“兼爱”的实质还在于“施由周始”,即施为者面对施为对象,皆秉持“视人如己”和“爱人之亲若爱其亲”的态度一体加以对待而已。而“爱无差等”则语出孟夷之辩中的墨者夷子,主要用以表示一种不区分“己之亲”与“人之亲”的同等之爱。据此观之,以“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并不能完整揭示出“兼爱”所强烈追求的“周遍性”特质,从而可能会窄化和简化墨家“兼爱”说的丰富面向。  相似文献   

6.
合浦珠还     
“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生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术,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址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关于开发大西北的经济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他亲手起草的第一部中国经济建设专著《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作为中国经济全面发展之基地“的经济方略。何谓“开发“?“开发“的意义何在?孙中山深入浅出地说:开发犹如“货弃异地,犹如珍宝在铁柜,若无钥匙,终亦死藏而已。广东俗语有所谓‘失匙夹万’者(夹万即铁柜之类),中国之贫,正坐此病。倘能用其聪明智识,从事开发,则吾人自身之幸福与子孙之幸福实夫涯矣。“而中国西部“包括西藏、青海、新疆之一部,与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方,……皆有最富之农产,最美之牧场。但此伟大之境域,外国多有未知者。“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一片宝藏,就是孙中山开发大西北经济方略的核心。孙中山考虑到中国大西北的地理、交通、经济等方面的特定状况,主张开发大西北应该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第一,孙中山认为,开发大西北最重要的是建设铁路。他说“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西  相似文献   

8.
徐渭(字文长,别号田水月,天地山人,青藤道土,生于1521年,卒于1593年)在晚明文坛艺苑是位极杰出的人物,其诗、文、书。画、曲均为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徐渭为人为文都崇尚个性,崇尚“真我”。在(涉江赋)中,徐渭说:人生之处世兮,每文已而细蚁。机声利之所在兮,水趋壑而赴之。量大块之无垠兮,旷荡荡其焉期,计四期之在天地兮,似县空之在大洋,中国之在海内兮,太仓之取一棵。……爱有一物,无挂无碍,在小匪细,在大匪泥,来不知始,往不知驰,得之者成,失之者败,得亦无携,失亦不脱,在方寸间,周天地所。勿调觉灵,是为真…  相似文献   

9.
每逢佳节倍思“贫”。中秋节期间,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纷纷走出机关,访贫问苦,)中送炭”,深受群众欢迎。一些领导同志变访贫问苦为访贫问计,即在送温暖的同时,又与贫困户共讨脱贫之计,互商致富之路。笔者认为,“问计”胜过“问苦”,值得各部门学习和借鉴一下。访贫问苦,无非是了解“苦情”、体察“苦景”,最常见的方式是看一[贫困户,说几句安慰话,送几点慰问品、救济款。这样做,虽然也能“聊补无米之炊”,缓解燃眉之急,但仅凭些许物资,无异杯水车薪,一旦“炭”完“火”熄,贫困户仍有可能“穷”态复萌、涛声依旧”。访贫问计则不同,它不仅要…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09年爆发的大泽乡反秦起义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就这次起义谈几点粗浅看法。一、起义的主要原因先从当时的社会矛盾说起。(1)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以前土地国有,不存在地主阶级,因而也不存在这样的矛盾。《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钷万,而贫者食糟糠。”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前216年又“令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土地私有制,从此开始了对土地的自由买卖,随之出现了兼并,结果形成土地的集中和贫富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许多农民因失去土地,不得不去“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于是社会上出  相似文献   

11.
进人私有制社会以后,贫富对立问题一直困扰人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思路是劫富济贫,即把富者的财产分给贫者,短期内实现现有财富的平均。孙中山提出了另一条思路,其内容是不动富者既有财富,却节制其增长,同时通过发展经济,使贫者致富,达到“将来共产”,将来共同富裕。这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对他的构想,我们概括为“节立助贫”。孙中山的构想突破了没收官者财产给贫者,以解决贫富悬殊对立的传统思路,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而且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一)19世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开始了电气化为…  相似文献   

12.
元代在赈济方面继承了许多唐宋时的做法。元世祖“首诏天下,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天民之无告者也,命所在官司,以粮赈之。至元元年,又诏病者给药,贫者给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令各路设济众院以居处之,于粮之外,复给以薪”。至元  相似文献   

13.
从政廉为本     
宋前贤相包拯恶如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虽历经千年,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被人民誉为“青天”,堪称“官”之楷模。但人尽知包拯之“铁”之“硬”,却未必知其廉。据史载,包拯“虽贵,衣食器用饮食加布衣”。他在《乞不用赃吏》的奏折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贫者,民之贼也。”直到63岁病逝,临终嘱咐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坟之中。不遵吾志,非吾子孙。”可见,“廉”在包拯为官之道中的地位。在“千里为它只为钱”的封建社会,如包拯一般以廉作为官之本者却也不少,诸葛亮在…  相似文献   

14.
钱财物质.是人们生活之依靠,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以义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15.
翰墨缘──“坚净居”主人与“还经楼”主人曹放何谓"坚净居",启功先生的书房也。何谓"还经楼",王隆夫先生的画室也。"坚净居"的主人启功先生,是中国书法界的盟主。"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坚净居",可谓意蕴深长。"还...  相似文献   

16.
辞千金之赐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季氏篇》中“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一句,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译成“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①如果单就这一句话来说,这样译未尝不可。但把它放回整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也”中去读,总觉得文气不甚通畅,语义也不很明了。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18.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和计。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她们掳…  相似文献   

19.
城市“隐贫”青年,麻木在体面的工作中,享乐在尽情的消费中,依仗在父母的保障中,成长在婚恋的责任中。城市青年的“隐贫”成因存在个体差异,依据不同的消费动机和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五种“隐贫”类型:自我投资型、阶段性享乐型、归属融入型、虚假虚荣型和消费成瘾型。要帮扶城市“隐贫”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强化风险意识,做到科学理财;针对不同的“隐贫”类型,要有侧重性“对症下药”;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隐形贫困”显性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先贤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的这一思想竟与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遥相吻合。我们正原——大昌修车有限公司,正是依靠人力资本投资而“一树百获”的。正原——大昌修车有限公司是一个专业修理高级轿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