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这一时期,吴晗写下许多历史杂文,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加入民主政团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云南大学新任校长熊庆来聘请吴晗到该校当教授。吴晗应聘之后,于1937年9月,离开生活8年之久的古城北平来到昆明。自此,吴晗在昆明战斗生活了12年。  相似文献   

2.
吴晗是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北京市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文化大革命”前,在工作之余,他常和邓小平一起打桥牌,彼此熟悉,友谊深厚。邓小平不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教授。1965年,当吴晗听到有人正准备批判他写的《海瑞罢官》时,思想压力很大。彭真向邓小平  相似文献   

3.
《吴晗传》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这是廖沫沙挽吴晗诗的头两句。一个剧本引起一场批判,一场批判引发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这却真实地发生在吴晗身上。作为一名明史专家,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一名在中国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选择进步、向往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吴晗以他的忠诚与敬业,最终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式人物。当然,吴晗的悲剧,只不过是时代悲剧的一个投影。因而,反思吴晗,就是在反思一个时代。假如有助于中国人从思想意识深处,彻底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我萌发了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念头时,就有朋友劝诫我说:“你进入明史研究可得当心,那可能让你交上霉运,吴晗的《海瑞罢官》是毛泽东发动文化革命的导火索。”朋友的话有几分道理,长期以来,明史研究中的禁区甚多。但我觉得朋友的担心是多余的,社会毕竟在前进,许多禁锢正在慢慢地融化。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传》,是明史研究专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的一部史学专著。这部书凝聚了毛泽东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6.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个清末秀才,字写得好,诗词做得好,历史知识也很丰富。因吴晗的父亲教子很严,吴晗是长子,因而对他要求更严。七岁时,吴晗就进小学念书了。他学习刻苦勤奋,风雨无阻,不仅功课好,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借书看,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有时为了借书,竞要跑上百八十里路。他看书既快,又能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7.
正1931年秋,吴晗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当时郑振铎是燕京大学文学系教授,还在清华大学兼课。吴晗多次听他的课,自然成了其学生,但郑振铎从不以老师自居,而是以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对待吴晗。当时,郑振铎已经出版了他所著的文学史和鲁迅先生合作摘笺谱,名气很大。他却没有什么架子,没有社会上有些自命为大学者的不可一世的神气。对待学生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8.
<正>山西省临汾市原副市长苗元礼曾是山西省煤矿资源改革的先锋,崇尚厚黑学的他竟在分管煤炭资源改革期间,平均每月受贿10多万元!2010年2月,苗元礼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狱中的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泪……热血县官被女老板拖下黑潭作为"老三届"大学生,苗元礼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做研究人员。那时,苗元礼是一名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一心扑在农业科研上,渴望有一天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专家。然而,经过几年的  相似文献   

9.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07,(11):48-51
《朱元璋传》,是明史研究专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的一部史学专著.正常来说,这样一部著作应该与毛泽东不会有太大关系.但事实上,这部书中小到个别人物命运走向的资料探寻,大到全书总体基调,都受到了毛泽东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朱元璋传》中留下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刘艳华 《世纪桥》2002,(4):52-53
建国后有这样一个奇特政治现象,1957年反右派的许多先锋和“闯将”,几年之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成了“罪人”。这些人有吴晗、周扬、夏衍、千家驹、林默涵、邵荃麟、何其芳等等。本文仅以历史学家吴晗为例,看一看这场“否定之否定”的人间悲剧的过程。吴晗作为“反右”先锋,“文化大革命”悲  相似文献   

11.
凡经历过那场十年浩劫的人,大概无人不知廖沫沙的大名。因为批判他(笔名吴南星)跟邓拓、吴晗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杂文《三家村札记》,成为  相似文献   

12.
1986年,29岁的他被任命为辽宁省营口市化学纤维厂成品车间主任; 1989年,32岁的他因贪污罪被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 2000年,43岁的他与6位在监狱里结识的“兄弟”办起了铁艺制品厂; 2005年,48岁的他经营管理的企业有员工51名,其中34名为刑释解教人员。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同志本来不会写戏,只是出于对京剧艺术的热情支持,“破门而出”,写了清官戏《海瑞罢官》,却一下子闯下大祸。其实,吴啥同志作为明史专家,只不过“企图”颂扬一下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海瑞,作梦也想不到竞同彭德怀同志的“反党集团”挂上了钩。  相似文献   

14.
1949年11月,时任清华大学军管会副代表、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的吴晗到苏联访问。途中他听到自己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的消息,立即给周总理发了一个  相似文献   

15.
1966年乌云翻滚的5月,一天下午,7岁的小吴 彰低着头离开景山学校,他觉得周围一切都变了, 几个月来常听小朋友说他是"大坏蛋"的儿子,他感 到抬不起头来。这天,老师布置写批判吴晗的稿子, 尤其一定要他写。他的姐姐吴小彦那时在北长街小 学上五年级,在她的心目中,爸爸是那么慈祥可爱, 令人尊敬,他绝不会是坏蛋。这些天她从学校回来, 一看到爸爸妈妈就止不住哭,吴晗把她搂过来说: "彦,爸爸知道你委屈,爸对不起你,等你长大了就 知道爸爸是好人了。"他俩从学校领回的批判稿,还 得由吴晗夫妇痛苦地代为起草,再由他俩含着泪水 抄好上交。  相似文献   

16.
吴晗的道路     
吴晗的道路刘文渊“以血当墨,以笔当枪,为埋葬蒋家王朝,甘作小卒临锋颖;用剧为颂,用史为鉴,因建设人民中国,敢将铁骨傲霜寒。”①这副挽联表达了人们对著名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坚强的民主战士吴晗教授的热烈颂扬与深切怀念。吴晗(1909.8-1969.10)...  相似文献   

17.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全国各报纷纷转载。一时间,关于吴晗的性质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各执一端。当时彭真的思路,一是不赞成批吴晗,认为吴晗是“左派”;二是即使是非批不可,吴晗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个学术问题。《二月提纲》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为了便于操作,有必要搞个文件,规范这场学术批判运动据《1965年9月至1966年5月文化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记载,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的谈…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共产党将星云集的英雄群体中,有一位将军因特殊功绩而为人称道,他从未领兵打仗,却功勋卓著、声名显赫;他少年受洗入教,却倾心向党,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华佗"的开国中将傅连暲。傅连暲1894年9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农村,出身贫  相似文献   

19.
我是1944年至1945年在昆明西南联大认识吴晗同志的。当时.吴晗负责民盟联系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的工作.我是民青成员.在地下党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的医药救济工作.我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组织关系。我真正参加民盟工作.在他直接领导下.是从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及夫人袁震的遗像。这是吴晗夫妇的冤案平反昭雪后,中共北京市委于1979年9月14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吴晗、袁震夫妇举行的隆重追悼会。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会场四周摆满了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亲友们送的花圈,墙上则挂满了吴晗生前好友送的挽联、挽诗、挽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