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荣格与《易经》的互动为管,能透析荣格在其心理学体系中汲取和融合东方文化的努力。《易经》的“感而遂通天下”是荣格提出“共时性”思想的关键所在。《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反映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是其寻求文化沟通可能的共同心理基础。荣格从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视角对《易经》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和解读,他与《易经》的对话是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传统逻辑中两条基本规律,是各种思维形式结构的逻辑理论基础。关于它们表述公式,目前不少逻辑学教科书引用数理逻辑的符号来表示:矛盾律为A∧A,排中律为A∨A。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逻辑》(第105、112页),四川大学逻辑教研室编著的《形式逻辑基础》(第257、227页)北京政法学院哲学教研室逻辑编写组的《形  相似文献   

3.
《法律专业形式逻辑》主要是研究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及其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仅就怎样学习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谈点浅见。 由于形式逻辑撇开了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因而它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常用一些逻辑符号和公式来表示。针  相似文献   

4.
李琦 《法律科学》2014,(4):13-23
赖以构造法律理论的智识资源并未穷尽。以符号学的视角来看,法律恰恰是符号性时空,有其固有的节奏、以特定逻辑容纳生活世界中的真实。法律这个符号性时空由符号创造和符号运用两个领域构成,深藏在符号创造和符号运用内里的则是权力运作。法律由此呈现出完全的符号行为和半符号行为两种形态,此中内含着复杂的法律价值领域的"最大公约数",即"通过符号以理性与审慎地相互对待"。此堪可称为"法律以符号型塑生命"。然而,法律在以符号型塑生命从而屏蔽了生物性-物质性的不平等后,适造成行为人的符号性不平等,即符号能力的不平等。法律由此难以摆脱其不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5.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易》是西周晚期卜史之官从大量筮辞中抽选出来并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模式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书。春秋以后,卜史用它占筮,使《易》成了占筮之书。尔后儒家作《十翼》(即《易传》),用自己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加以附会。西汉以降,《易》成了正宗儒学的经典之一,故称《易经》。《易经》原文系经过整理的筮辞。它们有的是独立的,彼此无干;有的有联系,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表现出后人连缀的痕迹。它们是西周社会生活和人们思维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中许多涉及当时的法律制度,为我们研究古代法制提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现代法学》2018,(1):92-103
新三板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但是,除《证券法》第39条提到了"其他证券交易场所"外,《证券法》对新三板并没有具体规定。我国现行《证券法》遵循了"主板逻辑"和"公开发行逻辑",而新三板市场不是主板,它具有特殊性。因此,新三板市场难以适用《证券法》,甚至一旦适用了《证券法》的某些条款,可能会阻碍新三板市场的正常发展。《证券法》对新三板市场的某些制度(尤其是做市商制度)的运行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这是行政法规或规章克服不了的。我国应该通过修改《证券法》以及制定一部单行的证券法特别法——《全国股转系统监督管理法》,为新三板市场的相关制度运行提供法律依据。但从长远看,我国《证券法》应以"多层次资本市场逻辑"和"交易逻辑"取代主板逻辑和"公开发行逻辑",以实现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孙笑侠 《中外法学》2013,(6):1105-1136
本文是对苏力《法律人思维?》一文若干观点的回应和批评。苏力赞赏美国现实主义的法官办案方法与思路,否认法律人存在法教义学思维方法,无前提地主张"超越法律"和"考量后果"。本文主张法律人思维"二元论",即在实定规范与社会事实之间进行结合、协调和平衡,遵循规则和超越法律。法律人不能拘泥于法律规则和概念逻辑,面对呆板的法律和鲜活的生活,不能刻板地不作结果主义考量。但进行社会后果考量时,不能夸大"超越法律"的功能和意义,不能以英美法系的特有方法遮蔽和否定成文法系法教义学方法中原本已然存在的"超越法律"的功能,更不应否定法教义学上法律人特有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育制度》一书中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思想观点的前瞻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理论分析的生动性、逻辑论证的严密性。作为一位功能主义者,在特殊的时代,费先生更加强调了"功能"也会有其局限性。而费先生自己对学术的回顾与反思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9.
倪南 《金陵法律评论》2001,(4):66-70,137
《周易》的《易经》文本源于上古占筮,它体现着《周易》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前哲学阶段。取象运数是《易经》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构成。《周易》特别是《易经》对于客观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象是基本的结构单元,数是连接这些单元的根本法则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老子》法哲学的基础建立在其关于"常"的理论上。"常"是"道"的表现,虽可为人所认知、并作为自然法规制社会,然其本质终属于抽象性的规律。在《老子》的法哲学中,"常"未能转化为"法"的逻辑原因在于对"名"的功能阐述上,而矛盾根源则为战国时期对价值观问题之反思。由于"名"理论之演进发生分歧,遂出现了庄子、黄老、法家三派的法律观之理论区别,其共同的思维模式则为中国法律传统所继承。  相似文献   

11.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以此为基础,从"因"、"用"、"规矩"等维度构建起新的孟子学。"以《易》释《孟》"是经学注疏中"经典互证"方法的代表,这种方法在保证经学文献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整合,丰富了经典的意义结构,发展了儒家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赵蓉蓉 《法制与社会》2012,(33):244-245
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著作中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在集体行动中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并最终提出了进行选择性激励的方法,从而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困境。但正是由于其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所以其理论自身也具有局现性。  相似文献   

13.
袁伟时在《名人传记》2008年第10期上著文说,杨振宁在2004年作报告时讲了一句话:“《易经》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很不利。”他说,其中一点是不讲演绎论证。《易经》归纳了很多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但没有严谨的演绎和论证。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是《易经》的经文部分,它是周人零散筮辞的汇编。占筮是人类思想愚昧的表现。上古之时,人们每做一事都希望得到神灵的启示,从而趋吉避凶。商朝时发明了沟通人与神的方法一“龟卜”,周朝人又创为“占筮”,《易经》中的经文部分当是周人占筮的底本。经文内容尽管支离破碎难成系统,但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中国奴隶社会的部分史实。正象郭沫若同志所说:“……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社会的生活,这些生活在当时一定是现存着的。”故此,虽则《易经》是古代人蒙昧的记录,却又无意地把珍贵的史料留给了后世。称为“十翼”的《易传》大约是后世儒家学者的集体创作,他们用儒家思想解释《易经》。要了解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史实,《易传》的史料价值当远远逊色于《易经》的经文部分。  相似文献   

15.
1999、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法治"与"人权"载入宪法。这不仅是对"法治"与"人权"的确认,而且标明了建构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价值准则与基本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宪制与法律制度的逻辑问题。依据这样的逻辑,《宪法修正案》的根本涵义,就是要求对宪制与法律制度进行"修正",以实现和巩固"法治"与"人权"。  相似文献   

16.
《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第一编物权对担保物权制度作了体系化的规定。因受"物债"不分的制度逻辑的影响,民法典草案在构造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以及类型化担保物权的制度结构方面,虽有改善《物权法》规定的某些制度的努力,但总体上对2007年制定的《物权法》规定的担保物权的制度逻辑和体系梳理未有实质性的改善,仍普遍存在担保物权规范的制度逻辑不清晰、制度规范缺位或选择失当、担保物权制度的结构性缺陷等诸多问题。民法典草案首先应当摒弃自《担保法》以来我国发展担保物权制度体系的"物债"不分的制度逻辑,以现有的担保物权制度结构和体系为基础,重构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构造逻辑关系相对清晰的担保物权规范,以完善作为民法典组成部分的担保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高校《普通逻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中心。具体来说,要强化逻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着力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育和养成。  相似文献   

18.
阎玮  董亚娟  霍科 《法制与社会》2013,(21):173-175
法治思维就是在法治理念支配下,在法律规范指引下的一种法治逻辑思维方式。其核心要素为法治理念、法律规范及法治逻辑。研究法治思维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治思维包括法律支配权力的法治思维,权责一致的法治思维,"权利"制约"权力"的法治思维,程序正义的法律思维。而这些法治思维的形成路径主要包括培育领导干部的常态化法治思维;建立领导干部常态化的法律学习制度;培育领导干部常态化的法律实践;必须摈弃"官本位"思想;必须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外部法治环境等。  相似文献   

19.
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已实际履行的口头劳动合同,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纳入可撤销合同的范畴,劳动者可以行使撤销权。在"口头合同"、"可撤销合同"、"单方撤销"这三种制度设计背后可以看到观念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某种博弈。劳动合同立法应当警惕极端思维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法官在解读司法解释时,不仅要注意其"授人以鱼"的一面,还应关注其"授人以渔"的另一面。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相关规定为样本,对不确定概念的具体化、体系化思维和体系解释、法律漏洞的填补和法律续造等三种法律方法在刑法领域的适用以及对刑事法官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