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步雷 《政法论丛》2008,(6):80-83
信息时代我国隐私保护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保护环境恶劣、商业公司不尊重客户隐私、个人对自身隐私保护不重视三个方面。对侵害隐私权最重要的救济体现在民事责任的落实和实现上,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十种民事责任形式中,除两种典型的合同责任形式外,其余均可适用于信息时代的隐私侵权责任。对隐私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应确定必要补偿、适当补偿和自由裁量三个原则,具体的赔偿金数额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2.
刘倩 《法制与社会》2011,(24):24-25
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将隐私权收纳进法律,隐私权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的与其他人格权平起平坐,不必担心因为隐私权遭到侵害却难以用“隐私权”进行诉讼的尴尬场面。但是纵观我国的法律,对于隐私以“权”的规定有且仅有这一条而已,用一条法条难以解决复杂的侵犯隐私权的问题,因此要对隐私权的加以分析,进行层次保护。本文正是从种类层次分析的角度谈起,探讨对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隐私又称为阴私,在现代科技信息发达的情况下,由于隐私信息被非法泄露导致上当受骗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的《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隐私权要受到法律保护,但对隐私权的概念、类型及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为研究隐私权的基本制度,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入手,对隐私权的概念、类型及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我国目前的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马新彦  石睿 《法律科学》2010,28(2):157-168
空间隐私权是围绕隐私空间保护而形成的人格性权利,其所针对的是对隐私空间的不法侵入而非隐私信息的不法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民隐私空间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之挑战。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其中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但对空间隐私权却只字未提。因此有必要对空间隐私权的法律定位、侵权类型、责任构成进行研究,在借鉴外国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国的空间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当曝料与道德相冲突时,底线在哪里?名人的隐私权谁来保护,保护在什么范围之内?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请教了民法专家杨立新教授。名人之隐私权《法律与生活》:在网络文章中任意暴露别人,尤其是名人的隐私或者诋毁别人,是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吗?对于名人而言,他们的名誉权会不会因为他们身份的不同跟普通人有所区别?杨立新:应该区分的是,泄漏名人的隐私和诋毁名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诋毁侵害的是名誉权。对此,法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地予以保护,诋毁普通人构成侵权,诋毁名人也构成侵权,都是侵害名誉权。但是,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名人和普通…  相似文献   

6.
张璐 《法制与社会》2010,(5):288-288
随着《物权法》的顺利颁布,我国侵权法立法工作也已提上工作日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自1890年隐私权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关于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等基本理论问题,国内外都存在较大争议,存在不同的学说和观点。隐私权的定义和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是研究隐私权理论和在实践中如何保护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隐私权这一法律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几乎已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代名词。本文从民法角度,首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人肉搜索对公民隐私权的具体侵犯。在此基础上,文中指出了我国隐私权立法滞后的现状。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在民法体系下给与隐私权专门保护、健全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注重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等措施来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自美国法学家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理论探讨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渐在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受到重视。目前,隐私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并予以保护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提出明确的隐私权概念,学术界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和著述甚少。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成为侵权的主要主体。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对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学生隐私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名誉权与隐私权都是我国公民享有的重要人格权。名誉权在《民法通则》中就得到了规定,但隐私权直到2010年《侵权责任法》颁布后才得到民事基本法的正式承认。其间,为了便于在侵权法中保护公民的隐私利益,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将侵害隐私利益的行为涵摄到名誉权规则之下进行调整。但这也造成了名誉权与隐私权保护范围的重合和混淆,从而需要对二者进行区分,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为明确的适用。  相似文献   

10.
浅谈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要求保护其自身隐私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与之对应的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却极其薄弱,以至于在《民法通则》中没有关于公民隐私权的规定。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与公民强烈自我保护的意识的矛盾决定了建立、健全我国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对此,我们结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一些探讨。一、公民隐私权司法保护的现状在我国,有关隐私权的司法保护散见于诸多实体法和程序法及其司法解释之中,《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确立了隐私权的司法保护的基本原则。但是,…  相似文献   

11.
略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隐私权问题越来越成为法律工作者探讨的课题。隐私权的产生和确立是基于对个人作为权利主体的尊重,是对一种个体利益的保护。由于我国尚未将隐私权确立为一项公民的单独的民事基本权利,对公民隐私的法律保护十分有限,使得实践中侵害他人隐私权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试就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略抒己见。一、公民隐私权的法律特征隐私,英语为Privacy意为不受干扰的独处;秘密;私生活、私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国内稍早时学者们把隐私与阴私等同起来,现在则一…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患者起诉医疗机构侵害其隐私权的案例逐渐增多,医患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又把隐私权问题推到风口浪尖。本文试从隐私权和患者隐私权的基本概念人手,结合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揭示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现状,并且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法学家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理论探讨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渐在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受到重视。目前,隐私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并予以保护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提出明确的隐私权概念,学术界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和著述甚少。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成为侵权的主要主体。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对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学生隐私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李姝卉 《法学》2024,(3):17-31
数字技术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服务能力及效率提升的同时,使自然人隐私权面临以保障安全和发展经济为名的潜在威胁、数字伦理缺失等多重消解风险。当下中国形成了以《数据安全法》保障数据安全、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以《民法典》保护自然人隐私权的立法模式。但在数字时代,上述立法模式存在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界定不明、缺少流动场景下对隐私权社会属性的重视、隐私权法律救济和责任规制缺失、国内外的隐私权保护立法衔接不足等问题。在数字时代,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立法的完善,应从法理和适用规则上界分隐私和个人信息,依群体分类保护隐私权,完善私密信息的法律救济规则,健全对重点场景和行业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数字贸易与隐私权保护国际规则,强化自然人对数字社会治理的参与等。  相似文献   

15.
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有关隐私权保护的话题再度引起热议。本文旨从隐私权界定、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入手.对比国外的立法及实践,分析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存在与否的判定问题是隐私侵权责任承担的关键所在。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67年Katz v.United States案中确立的"合理的隐私期待"标准,在世界多个国家的适用已被证明是比较可行的隐私权的判定方法。我国隐私权司法实践在吸收、借鉴"合理的隐私期待"标准时应明确"私人事实"、"法律规定"、"社会习俗"和"利益平衡"四种隐私期待的客观判断要素,实现判决结果的一致性,及对他人隐私利益最大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介侵害隐私权可分为行政、民事、刑事三类不同性质的侵权。司法实践中,民事侵权较为多见,而如何处理这类侵权案,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作明文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指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这固然是处理新闻侵害隐私权案件的司法依据,但是探讨诸如对正确认定新闻行为的性质和事实真相,正确运用法律,制约非法新闻报道,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正当的新闻报道活动等问题,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隐私和隐私权逐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然而,在现阶段,侵犯隐私权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依然不够健全,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存在侵权的定性模糊、侵权人责任承担的方式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尤其是民事立法上的保护,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隐私权的定义、构成要素、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就隐私权保护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隐私权的基本理论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在行政管理这一特殊领域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背景、 隐私侵权的构成和侵权救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公房使用、承租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坚持男女平等和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原则,考虑双方的经济收入,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现将审判实践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解答如下: 一、问:在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对公房的使用、承租问题发生争议,人民法院可否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