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深入探索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路径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分析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可以看出,成都市结合三圈层的经济与资源的不同特点,沿圈层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圈层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环境的打造。  相似文献   

2.
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对于山西振兴崛起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山西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应深入挖掘山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通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进一步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大力打造山西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文化创意品牌的情感内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文化创意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亲""清"的创意产业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产业是世界各地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年来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福州的支柱产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创意产业总体集聚度偏低、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能力不足、文化创意消费市场有待培育等问题.因此,福州应拓展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和服务内涵、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的产业体系、努力拓展文化市场,以进一步增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新是和谐社会创新结构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桂林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优势,目前正迅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桂林市要充分发挥区域创新优势,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需要创意,创意更需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 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黄金产业”,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社会产业链中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如何通过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北京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和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其客观必然性。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对于提升北京软实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必须对文化创意产业做出明确严格界定。在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竞争, 使人民分享、共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7.
厉无畏 《前线》2013,(3):27-28,36
从战略意义上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从城市的发展实际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加快城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旧区改造、城市更新;资源开发、文化演绎;旗舰项目,综合运作,是三条重要的可行性路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特性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主题阅读1王野霏:加强版权保护工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说,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有什么样的表述方式,无论被划分成多少种类,其核心价值都是文化创意所创造出来的产品——版权。因此,只有不断强化版权管理职能,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提升版权服务水平,才能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加强版权保护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都直接把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而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英国,也把创意产业的统计口径分为“直接依赖于版权的…  相似文献   

9.
李彦来 《前线》2009,(11):46-47
近年来,海淀区凭借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在海淀区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海淀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总结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淀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能力,增强了文化的传播能力,挖掘了文化的历史积淀,凝聚了文化的创新精神。正确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宜居环境、文化氛围、文化内涵、人文形象的促进机理,有助于引导和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为提升城市人文精神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具有创新性、文化性、融合性及效益双重性。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政策的支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支柱。然而,创意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型人才不足、产业链不完善、文化融合不强等。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使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柯林 《世纪桥》2012,(21):131-132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背景与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发展具有同源性。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创造性利用。博物馆作为人类历史文化见证物的收藏、展示、研究之所,其社会功能一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衍生。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之际,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自觉不自觉的席卷其中。因此,博物馆应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使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和扩散。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的产业形态.江西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文化基础,但目前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不明显,总体规模小,行业竞争力比较差,集聚区尚未形成,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提升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发挥政府引导、推介文化产业,加快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加强规范引导、完善配套政策,大力培养引进人才、搭建人才支撑平台,推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通过产业立法来规范文化创意产业,是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做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亟须地方立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在全国性统一的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之前,可以根据辽宁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相关上位法,制定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此明确相关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从法律上有效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广西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的产业范例和品牌,以及面向东盟、辐射西南的市场拓展优势。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应突出创新思维,着力创建集群式与辐射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高教学科专业结构、建构引“人才”与引“创意”结合、引“资”与引“智”结合的企业运作方式,探索具有广西特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11,(12):F0002-F0002,F0003
初冬的北京,燃烧着创意的激情,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文化融合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全面展现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展现了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展现了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让各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相似文献   

17.
1王缉慈: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规律主题阅读有这样一种产业是以创意为原材料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属于这种产业。主要有广告、建筑设计、美术、古董交易、手工艺、电影、互动休闲软件、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出口创汇、创造就业、提升城市形象、信息科技应用等功能,因而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全国先后建立了19家国家级动画基地,还有很多城市提出了发展数字艺术、数字娱乐产业的规划。然而,什么地方能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什么地方不能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却鲜有人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创意中传承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意是在现代社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大朝阳产业。文化创意既繁荣民族传统文化,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通过文化创意挖掘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崛起的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辽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有力推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本文深入分析了辽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制约辽宁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推动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大幅度增长,创意产业以其新型的产业形态和产业模式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并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变革中的前沿产业。在创意产业繁荣发展过程中,文化成为该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