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新闻     
《疏导》1998,(4)
第三次失业高峰正在到来就业理论专家冯兰瑞日前表示,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正在到来,其失业率将高达27.78%。她说,这一计算中所使用的数据都是劳动部门发表过的。根据国际通用的计算方法,失业率是用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供给总量。根据劳动部门预测,“九五”期间,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有5400万人,同期仅能安排3800万人就业,尚有1600万人失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国企改革将再产生1500万人的下岗大军,加上现有的,共计3000万职工将失去工作岗位;“九五”期间,农村新增劳动力加上现在剩余劳动力为2.14亿人,只能稍化77O0万人,尚有…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8,(1)
按国情确定失业警戒线●本刊记者改革进程与失业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3次失业周期。第一次失业高峰在1978年前后,大批知青返城,城镇就业压力骤然增加,1978年和1979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高达5.3%、5.4%,通过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  相似文献   

3.
企业破产与社会保险1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营运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市场经济内在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必然使一部分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绩效,一部分企业在竞争中失败、破产。这就相应带出诸如社会不安、失业人员增加等许多严重社会问...  相似文献   

4.
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石教群一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化?从宏观史学的角度看,世界性的人类文明史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期。第一次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其时代主题是从原始社会的野蛮期,奔向古代农业社会的文明期。第二次是公元15...  相似文献   

5.
李家祥在2012年第11期《求是》上撰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经验,无疑为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首先,中国选择并开创了一条通过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现代化的新路,拓宽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第二,把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通过改革开放激发创造活力,并在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共处中实现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或曰启蒙运动。第一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五四运动为标识,其特点是“救亡压倒启蒙”;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加入WTO为标识,其特点是“增长压倒启蒙”;第三次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以“第二个结合”为标识,其特点是“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7.
孙晶 《各界》2008,17(7)
世界经济的商业形态发生过三次变革.第一次是在农业时代的杂货店,第二次是在工业时代的百货超市.第三次是在后工业时代的连锁特许经营商业革命.作为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主导商业模式之一,特许经营能够在世界各地取得迅速和长足的发展,但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平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是要实行特许经营,还是要加盟特许经营组织,都有必要详细了解一下特许经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对中国发展特许经营的条件、时机及重要问题有一个认真地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据统计,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而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总量的不足4%。如果在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之后,为占世界1/4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号任务。 从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下岗职工激增,出现突发性失业高峰。1999年底实际失业人口规模达1590万人~1620万人,真实失业率高达8.6%~8.8%,创建国50年来的最高纪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创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9.
肖鸣政 《民主》2008,(4):12-13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中国为什么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什么是人力资源强国;第三.中国如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许算得上时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了。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有竞争的规则,有规则还必须有公正的裁判。那么,谁来充当经济赛场的裁判?如何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象人们所希望的那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呢?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经济审判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全面加强经济审判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司法保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更强调指出,这是人民法院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市场经济呼唤司法保障 15年前,当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全国第一个经济审判庭时,“经济审判”对于众多中国人来说,  相似文献   

11.
你有我有全都有”曾经是劳动人民一个古老而朴素的理想。这种均贫富的思想曾深度影响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结果是“大锅饭”一吃几十年,人人懒得动弹。市场经济了,“大锅饭”吃不下去了,下岗。失业又给人们出了一道“难题”──再就业。于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在破解这一世纪难题时,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计划经济条件下,职工无所谓下岗,进入企业直至退休就始终在岗上。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职工下岗的原则呈现多样化,但大多数却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产重组以及“抓大放小”政策的实施而陆续开始下岗。下岗职工不同于失业职…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面临第六次失业高峰。公开失业人口大幅增加,失业问题突显。能否妥善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失业保险基金是失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失业保险基金法律制度也是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部分。因此,完善失业保险基金法律制度,增强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经济实力来应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木子 《瞭望》1993,(29)
对实施已有十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进行修改的动议,于6月22日提交到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这是中国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民事立法方面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实施十年作用重大经济合同法是在1981年12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并于1982年7月1日起实行的。这是中国第一部调整合同关系的重要民事法律,十多年  相似文献   

14.
国家经委有关人士前不久说,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主要具有三大标志。第一个标志是市场机制正在取代计划体制。“九五”期间是新体制加速建立的一个重要时期。三中全会决定,到2000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因此,大量问题要在这5年期间完成,宏观管理也正在加速转变,国家对企业一包到底的状况持续不了多久。第二个标志是短缺经济正在转向供需平衡。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是生产,转到供需平衡的时候,对企业的制约就是市场。“九五”期间的转变会更快。第三个标志是由过去的闭关保…  相似文献   

15.
1987、1988年邓小平两次谈到他自己是“三落三起”、“三下三上”,坦率地讲述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和艰难曲折的经历。邓小平的第一次“下”和“上”,发生在30年代。邓小平的第二次“下”和“上”,发生在60至训年代。邓小平的第三次“下”和“上”,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三下三上”,不仅使人们赞叹不已,而且唤起了人们的沉思:是什么原因促成邓小平的“三下三上回?是什么力量在支柱著邓小平凡经沉浮而又百折不挠呢?邓小平的“三下三上”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示?邓小平对他政治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的1999年迎来了新中国建国50周年大庆。新中国建国50年至今,可以说经历了初期曲折发展的三个历程。自1949年建国到1956年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前七年,算是第一个历程;自1957年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经“文化大革命”到1978年,算是第二个历程;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特别自十四大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至今,可算第三个历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三个历程中,在对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一个由坚持实事求是到渐次脱…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现代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关键。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企业领导要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要深刻领会“企业即人”的涵义.因为.第一,企业要靠人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即“企业就是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来临,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电脑代替了一部分人的劳动和功能,但是设计和使用电脑及机器的仍然是人。因此,研究企业中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作…  相似文献   

18.
李任生 《理论导刊》2001,(11):60-62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讲话,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治国方略的新思考。这一讲话,第一次把“以德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去认识,表明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定位问题;这一讲话,以比较的方法,科学地界定了法治与德治的内涵,揭示了…  相似文献   

19.
慈善事业,被公认是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助于弥补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留下的空白,促进社会公平.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在第三次分配中的职能存在"越位"和"缺位"及其原因,提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才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政府应退出举办慈善事业的主体地位.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青岛化工学院经贸系李立:第一,解决谁来搞市场经济,即培育和选择市场主体的问题。由于经济市场化条件下,资源配置机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企业制度,重塑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真正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第二,确立必要的市场规则和完善市场体系。市场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场所,更是企业竞争的场所。加快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必须摆脱“凭良心办事”、“靠政治觉悟约束”的传统套路,建立系统的、合理的竞争规则,同时,要尽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