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0年4月13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外交关系。60余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虽然有些波折,但在总体上积极面大于消极面。2013年10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双方政府一致同意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两国关系发展的新纪元。自1990年两国政治关系恢复正常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保持了较快增长,积极发展双边经贸合作是夯实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美国是对当今国际社会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国家,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受到普遍关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1949-1969年间,中美两国处在严重的隔离和对立之中;在1969-1989年间,中美关系有所缓和,但仍处在国际社会冷战格局的笼罩之下;1989年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仍力图称霸世界,经  相似文献   

3.
高飞 《外交评论》2004,(4):51-57
当前,中俄两国关系存在新的情况,面临新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如何看待中国的和平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1989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表示,中苏两国应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重温小平同志当年的讲话,正确认识和解决今天中俄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发展中俄战略合作,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介绍分析中俄关系发展的现存问题,并对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廖小健 《外交评论》2006,32(6):86-91
后冷战时期,马来西亚与美国展开一连串的激烈交锋,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但马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美国还跃升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国,这与马来西亚成功的外交策略不无关系。对美政策有效地捍卫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基本体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中俄关系逐步回暖,两国不断增进互信,加强发展合作,共同排除干扰,两国关系走向了新的征程,逐步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国家关系。文章阐述了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形成及特点,分析了俄罗斯在中国国际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从中国和平发展的角度瞻望中俄关系的前景及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家身份变迁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迅速发展,从1992年双方“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1994年确认两国已具有“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直至1996年宣布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年内两国关系上了三个台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模式规定:伙伴之间的关系平等,本着相互信任的精神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俄罗斯与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对于建立新型的多极化国际秩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德关系及其展望孙秀民自从1972年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却有了可喜的进展。去年科尔总理访华和今年7月李鹏总理访德把中德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今天,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形势的发展为两国的...  相似文献   

8.
中韩两国建交9年来,逐步超越现实的差异与历史纠葛,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从国际和地区形势及中韩两国关系发展现状和前景看,21世纪中韩友好合作关系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科技的进步为首脑外交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首脑会晤更有利于直接推动提出和达成有关解决地区危机方案的措施。从朝美首脑外交的历史背景来看,朝美陷入信任困局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冲突与实力不均等所产生的权力博弈。随着半岛局势不断升级,以无核化为目标的朝美外交活动意图突破两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迄今为止,朝美两国的最高领导人举行了三次会谈——表明了朝美关系走向了新的阶段,但是依旧存在的信任困局阻碍了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常化发展。面对朝核问题,决定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国家利益。尽管首脑外交在发展朝美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也应当看到目前存在的不足与隐患,有必要对朝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及时总结经验,营造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平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5月11日至13日对波恩的访问,使德国对华政策出现了重大转折:从制裁、孤立中国转到谋求加强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 德方在会谈中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两国关系的强烈愿望。这表现在:1、再次肯定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和缅甸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一定时期里呈现出一些特殊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中缅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主要是由特定的国际环境及两国各自的发展战略考虑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将会给两国关系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因此两国关系就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06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折性变化,本文试图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出发,分析次贷危机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自2007年新工党执政以来,在经历极其短暂的蜜月期之后,中澳关系便波折不断。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国经贸合作领域逐步扩大且程度日益加深,出现分歧与矛盾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澳方对中国的日益崛起感到不安,防范心理日重;两国之间因制度性差异而衍生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不时作用于两国关系。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陆克文本人的中国情结非但没有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润滑剂,反而成为密切两国关系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美国同中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 971年 ,美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 ,特别是 1 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着中美敌对关系发生转折 ,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个转折不是突然发生的。在华沙举行的最后两次中美大使级会谈 ,即第 1 35、1 36次会谈应该说是这个转折的序幕或两国关系解冻的开端。当时笔者正在驻波兰使馆任职 ,担任谈判代表 ,负责中美间具体事务的联系工作 ,经历了这段复杂 ,有时带有戏剧性的过程。现追记其事 ,也许对读者了解中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和中美关系的演变有一些裨益。一、第 1 34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法两国关系的好坏及其发展趋势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由于法国的种种不当作为,中法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对中法两国的发展乃至世界和谐都是不利的。因此,探析当代中法关系发展的特点,对化解两国间的矛盾和分歧,促进中法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1年中俄建交后,两国关系日益改善,不断升级。中俄两国国家利益的共同点和在一些国际重大问题上的看法接近或一致,是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和动力。中俄关系在顺利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应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中俄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两国关系虽不时经历风雨波折,但总体上还是不断向前发展,遍及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中日两千年交往的历史长河中,这40年是发展最快、成就最显著的40年。但是,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日关系也正在经历历史性的转型过渡,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政治互信不足,作为双方政治互信缺失在社会层面上的一种反映,两国国民友好感情不断下滑,这些问题值得双方高度重视。中日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两国各自的长远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中日关系保持健康稳定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我们要学习、传承老一辈政治家的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登高望远,求同存异,要努力增进政治互信,妥善处理敏感问题,维护两国关系大局稳定;要加强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两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弘扬友好传统,扩大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和友好感情;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合作,拓展两国关系的发展空间。可以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尽管中日两国没有恢复邦交,新中国的对日公共外交却已经开始.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妥善圆满地解决了日本战犯问题.它不仅解决了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遗留问题,更将中国人民宽大为怀、不念旧恶的形象传到了日本,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作为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遗产,新中国解决日本战犯问题通过中国官方与日本民间的关系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也将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得到长足而富有建设性的发展,但同时两国关系又遭受了若干个考验。中美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制衡两国关系的主要矛盾,结构性矛盾具有四个层次即意识形态的对立、文明的冲突、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以及台湾问题。受到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将会使得原本敏感而又复杂的中美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所以中美两国应消除零和博弈的对抗模式,采用新思维处理两国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是中日友好的原则将维持 ,因为中日友好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二是矛盾与合作并存将是两国关系的基本特点 ,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 ,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 ,直至相对稳定。三是两国关系的发展将受众多国际因素的制约 ,主要有 :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等 ;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关系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