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三宝殿     
三宝殿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何谓“三宝殿”?三宝是指佛教中的佛、法、憎,“三宝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三个主要活动场所。“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和尚“燕...  相似文献   

2.
500ARHATSREOPENTOTHEPUBLICATFUHUTEMPLEINMT。EMEI1999年5月29日(佛历2543年4月15日)下午在峨眉山伏虎寺举行了隆重庄严的罗汉堂落成典礼暨五百罗汉开光法会。大德高僧及十方信众躬逢盛会,佛教名山大放光彩。罗汉(即阿罗汉),为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五百罗汉作为吉祥和力量的象征,深得信众的崇仰。文献载伏虎寺曾名龙神堂,为唐代心庵排师开建,南宋时为消除林中虎患,于绍兴年间(约公元1131年),僧土性建尊胜幢镇2,更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称虎溪神林。明末毁于兵赞,清顺治八年(166…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也是需要加以介绍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分两次介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因崇奉佛和阐扬佛的言教而得名。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教。佛教于西汉末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或东汉初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4.
再忆荐福庵     
1996年4月18日(即农历三月初一日),佛教荐庵举行开光法会。从此这一中断四十余年佛事活动的佛教道场,又可“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矣。年轻的上妙下贤法师及六位比丘尼常住于此,从事她们矢志不移的弘法事业,“愿将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相似文献   

5.
李英华 《新东方》2011,(3):30-34
“六祖革命”是指慧能对传统佛教观念及其修行方法所做的一系列变革、革新.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佛教表现出明显的入世性、儒学化与心性化特征.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佛教中国化”给予后人深刻的历史启示,即必须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精神、确立中华文明的自性,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无上智慧铲除、廓清...  相似文献   

6.
服务视点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他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其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大体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中国佛学也逐步发展成熟。封建社会后期,汉传佛教衰落,戒律废弛。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一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  相似文献   

7.
十世班禅的圆寂和十一世班禅的继位,让许多人都知道了活佛转世,但什么是活佛,什么是活佛转世,却并不十分清楚。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特的传承方式。它把佛教之的灵魂不灭、业力自如的教义和佛。菩萨圆觉解脱、化身降世、普度众生的思想融为一体,得到佛教其他教派的认同。活佛转世,在佛教教理上说,为佛教的三身说所支持。佛教三身说就是指佛有三身,一为投身,投身时隐时现;二为法身,法身从来不显;三为化身,化身随机显现。活佛就是佛的化身。佛教的佛与神不一样,他原先也是世俗之人,就象佛祖释这年尼因不堪世间之苦,出家…  相似文献   

8.
禅意盎然(读书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永恒与妙语 佛教东来,漫延华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大事件。固有的汉文化传统如何与它对待、交接,构成了数百年意识形态的首要课题,激起了各色缤纷的绚烂景色。从艺术到文学,从信仰到思想,或排拒,或吸收,或皈依,或变造,或引庄说佛,或儒佛相争……。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利害论说外,其中心题目之一即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可以说,它承续着庄、屈、玄这条线索而迈开了新步,特别是从美学史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9.
清末儒、佛关系初探——以康有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基亮 《求索》2010,(5):126-128
清末儒、佛关系问题长期被学界所忽视,本文拟以康有为为研究突破口,试图探求清末儒者对于佛教的基本态度。研究发现,康有为始终坚持以儒为主,以佛为辅。但有别于先贤们严儒、佛之辩的教条主义,他认为在坚持以儒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功利主义态度来对待佛教,即当佛教资源有利于儒学时,他可以直接大胆地拿来使用,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当佛教思想有违其价值理念时,可以毫不留情地大肆贬低。检视清末诸派,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0.
“南无阿弥陀佛”是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佛教用语。该语为何意 ,许多人全然不知。“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南莫”或“拿莫”)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 ;“阿弥陀”是“无量寿”之意 ,阿弥陀佛语就是无量寿佛。在佛寺里 ,它的像常常与药师佛分列于如来佛两侧。“南无阿弥陀佛”在中国流传广泛。据载 ,佛教传入中国后 ,由唐代和尚创立了“净土宗” ,倡导“称名念佛”的修持法 ,即无需选择地点 ,只需口诵“阿弥陀佛” ,一心以“阿弥陀佛”为教主 ,就可“顿超三界 ,根据往生时品级不同而渐…  相似文献   

11.
侗族有丰富的曲艺,这是毫无疑义的。侗族曲艺有哪些曲种?目前尚无定论。普虹兄在《浅谈侗族曲艺》(见《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一文中,把侗族曲艺分为四种:“刚锦”——即说故事、“多锦”——即唱故事、“刚锦多锦”——即说唱故事、“刚款”——即念诵款词。我认为他关于侗族曲艺的分类似乎失于琐细,有些提法可能不够准确,因此不揣冒昧,试着讨论讨论,以就教于普虹兄和各位读者、专家。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的孝道观 印度佛教是十分重视供养父母的.主张要对父母“报恩”。《梵网戒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认为供养父母不仅是一种人间行孝的实践,而且是一种佛教伦理的修行方法。《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将“不供养父母妻子.使父母妻子受饥寒及不教养子女的人”视为五种恶人之一。《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提到,今日世人所遭到斩身断肢的报应,乃是因为过去“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的结果。《父母恩难报经》认为,对于父母的恩德,即使子女“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也是不能报答的。  相似文献   

13.
宫哲兵 《湖湘论坛》2001,14(1):85-86
慧远是东晋大和尚佛图澄的二传弟子、名僧道安的得意门生。佛图澄、道安死后,慧远与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慧远的般若——本无宗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要在中国扎根,必须在很长一个时期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依附于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本无宗”的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远。“心无宗”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14.
吴明 《两岸关系》2006,(7):54-56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连续播出“佛首回归记”,从四门塔古佛头被盗、案件侦破的角度反映了山东省济南市国宝流失、回归的过程。事隔数年,回想起当年作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协会赴台迎请佛首团成员,目睹了台湾民众对佛教、文物和中华文化的尊崇,留下深刻的印象。阿佛有资料显示,台湾佛教信徒五百万人,居各宗教之首,岛内佛教四大山头之一——法鼓山,与济南四门塔之间,因佛法和古文物的姻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至今为两岸文化、宗教界所称颂。济南市南部柳埠镇神通寺四门塔是中国古代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四门塔始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至今已近1…  相似文献   

15.
山西春之行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在中国提起五台山都知道它是与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齐名的佛 教四大圣地之一。五台山因山顶有五座平台样的山峰 (台顶 )而得名,东、南、西、北、中各有一台顶。北台顶 (叶斗峰 )海拔 3000多米,正好比是山西省、华北地区的屋脊。五个台顶都有寺院。如果把这五座山峰比做五个手指的话,那么五台山的中心地—台怀镇就恰好位于手掌心,这里集中了众多的名刹古寺。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的圣地,吸引着国内的 以及包括日本在内的来自海外的众多佛教徒和观光客。   五台山有“青庙” (佛教寺院 )和“黄庙” …  相似文献   

16.
三月的长沙,春风荡漾,“觉有情-星云大师墨迹世界巡回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展。星云大师一行在长沙参观了岳麓山、麓山寺和湖南台商投资区,还在岳麓书院设坛讲佛。现年79岁高龄的星云大师是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长期以来宣扬“人间佛教”,具有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其撰写的《释迦牟尼佛传》等佛学作品,在宗教界和民间流传甚广。星城迎来星云墨宝此次“星云大师墨迹世界巡回“三展”先后在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长沙是其墨迹展首个亮相的中国内陆城市。随行的旅美画家李自健先生介绍,星云大师此次来长展览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斯·韦伯(Max·Weber)曾断言:“我们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世界祛除巫魅”(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的理性化过程,使得传统宗教面临着一宗教向度(Dimension,维)转换:即它不再以神秘的宗教信仰为绝对主宰,不再以出世为终极关怀,而是呈现出富赡的理性及生活化世俗化的色彩.就中国现当代佛教而言,缁众佛学、居士佛学和学者佛学的交相辉映,已经使得佛教减轻了花果飘零式的沉重,而获得创造性转换的生机.“人间佛教”不仅是中国现当代佛教复兴思潮的口号,而且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处于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台湾当代佛教,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典型的世俗个性,在“回归”人间佛教传统之同时,也表现某种程度的偏离而凸显多元化和本土化的自觉意识,从而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铁夫 《求索》2005,(11):199-201
柳宗元一生好佛,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又有个人方面的原因,还有佛教方面的原因。具体地说,既有学术上的社会根源和思想基础;又有自己政治上受挫之后,精神受到打击,在佛教中寻求慰藉和解脱,从而皈依佛教的虔诚信仰;还有对佛教基本理论,尤其是对天台宗中道观的思想认同;更重要的是对佛教辅佐教化、阴翊王度、俾民逍遥等社会作用的赞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一社会根源思想基础柳宗元的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百家学说。在儒家与佛教的关系上,他与当时尊儒反佛的韩愈截然不同,提出了“统合儒释”(《柳宗元集》…  相似文献   

19.
佛塔(又称舍利塔),是佛教的象征,起到宣扬佛教的作用,每个佛教徒,对舍利塔比他心目中的偶象——佛陀像(即释迦牟尼)还更崇拜。佛教国家为了尊重这些建筑物,经常举行祭祀礼仪。舍利塔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地关于坟墓的形状,从原始简单的土堆(馒头形),逐步发展到因地而异的形状。例如北欧所谓“巨人的墓塚”、  相似文献   

20.
张立 《两岸关系》2002,(4):53-53
据台湾媒体报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佛指舍利,从祖国大陆运抵台湾,供台湾民众瞻仰37天。祖国大陆对此事很重视,组成了由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叶小文、中国佛教协会二位副会长圣辉法师、刀述仁、法门寺住持净一方丈以及24位中国佛学院的高年级学生的恭送团,护送佛指舍利。星云、惟觉等台湾佛教界四大山头、九大门派以及吴伯雄、廖正豪等五大佛教社团代表,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台湾佛教信徒,虔诚地恭迎佛指舍利,场面非常壮观。一时间,佛指舍利火爆台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