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胥健 《廉政瞭望》2004,(9):27-27
从对各地近几年查处的领导干部适规收受钱物案件分析,领导干部收受钱物行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收钱送物的数额不断增大有的领导干部官职不大,收受数目却十分惊人渠县建设局原局长徐立奎担任房管所长时,经查证收受的礼金就达30余万元。二是收钱送物的范围相对集中送者有的放矢地主攻关键岗位、关键人物,尤其是单位“一把手”,以达到“面小量大效果好”的目的;收者不再是来者不拒,而是谨慎选择收受那些所谓信得过、靠得住、日后暴露或揭发可能性不大的送礼者所送的钱物。三是收钱送物的手段更加隐蔽,送者由到领导干部家里、办公室送钱逐步发展为到茶楼、酒店、外出学习考察地等隐蔽场所送存折、股票、购物券等,有的还采取无需与领导干部直接接触的给领导干部手机充值、交保险费、买住房、送领导干部子女出国等方式进行、四是收钱遂物的借口日渐繁多送的有借口,收的有理由,看似“人情世故,礼尚往来”,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2.
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是工会组织的职责和常年性的工作。然而,有些人把“办实事”首先或仅仅看作给职工送钱送物,因此,往往以是否送钱物、送多少作为衡量“办实事”好差的标准;一些职工则认为不给钱物就是耍嘴皮子、摆花架子。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这个封建积习颇深的国度里,有权的人,有钱的人,有学问的人,有影响的人……往往会被冠为“堂堂”。比如堂堂局长,堂堂董事长,堂堂教授,堂堂歌星……有资格说自己是“堂堂”这个、“堂堂”那个的人未必能威震八方,但在一定范围内却是名流。既然是名流,那么在道德上也应该成为楷模,自然与偷鸡摸狗、吃喝嫖赌的事得保持一定距离。然而世道会变,而且难测。近些年来,许多“堂堂”者就不那么堂堂。“堂堂”省长倪献策就不那么“堂堂”,以权谋私不算,同样要干点下三烂的事。至于什么“堂堂”市长、主任、厅长、局长、处长,搞贪…  相似文献   

4.
“不该得的钱物不要得,不该交的人不要交,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对送钱送物要更加警惕,对请吃请喝要更加警惕,对社会交往要更加警惕,对打招呼批条子要更加警惕,对家庭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要更加警惕,对参加享乐性活动要更加警惕。”  相似文献   

5.
“对事不对人”之说,称不上是什么格言、警句,但屡闻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口头。一些单位领导在某个问题发生之后,往往以“对事不对人”作为开场白,发几句议论,说几声“吸取教训”之类的套话,就算问题解决、事情了结。这种“对事不对人”,常见的是为犯错误者护短的辩词。本来,出了问题,不但要“究事”,也应该“究人”,该负责任的要负责任,  相似文献   

6.
《学习月刊》2010,(9):25-26
这个世界上.能够被称谓“伟大”人有两种:一种是伟人,他们是常人无法攀登的高峰:一种是伟大的人。他们原本一直就是平凡者,但将平凡的事做成了不平凡的事,是平凡者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境界.“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与“小处方医生”王争艳就是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见某市关于上半年反腐倡廉汇报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数字,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某单位拒收礼品钱物总计达多少万元,某某领导身先垂范,拒收钱物礼品多少次……近日,报载,一位身居要职的干部,当有人问?是否有拒收礼品钱物的事时,他回答“分文未拒”,究其原由,“无人相送”。  相似文献   

8.
“疑似”     
世间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但相似的事物却多得很。自古以来,就常有人谈论这些事。“吕氏春秋”上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宝剑)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这是不能不“加虑”的。许多恶劣的东西,就常常隐藏在好事物中间,装模作样,迷惑视听。“鱼目”可以“混珠”,假货试图充真;杂草常  相似文献   

9.
一盼临界期间莫乱套。机构改革中,肯定会有一些机关要转、并、撤,部分领导干部和一般公务人员面临腾位或下岗分流,控制不好很容易出问题。一是对单位“小金库”里的钱物,能分则分,不能分则花。二是利用职权之便,乘改革未到位之机,把一些不合原则、不该办的事办了,比如突击提拔干部;对一些该办的事,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米线”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与人之间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可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将保持社交距离作为公众防控新冠肺炎的重要举措。如今,“一米线”成为许多公共场所的标配。  相似文献   

11.
距离     
距离是时空概念。世界上万物之间都存在一种距离关系,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渗透到万事万物之间,确定着事与事、物与物、人与人或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其基本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旦人为地要改变其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就会引发矛盾冲突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自然界中时空关系是不可违背的。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此时的河流已绝非彼时的河流;再如宇宙中恒星与行星的关系,行星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如果行星严重偏离轨道(即大幅度改变与恒星的距离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一种人地依恋的关系,通过建立空间的场所感、时间的历史感和身份的归属感,从而对家乡的物、事、人产生文化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审美。文化记忆则是一群人共同拥有的乡愁,是对本地文化的集体认同。守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记忆,首先要保护和改良城市风貌,保留“物”的记忆;其次要延续和发展城市文化传统,保留“事”的记忆;最后要营造城市归属感,保留“情”的记忆。城市文化记忆的守护和传承,让城市留住乡愁,成为更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眼者,视觉器官也。这是《辞海》的解释,有点文雅,不那么通俗易懂。“人为啥长眼睛?”恐伯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看东西。”“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这就不是小孩子能够回答问题了。长两只眼睛,看人看事看物时,才能不偏不斜,端端正正。作家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就更深了一层,把眼睛同人的心理、灵魂、思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眼睛不光是用于看东西,还有着审视、探视、监视的功能,即评判是非、辨别善恶、衡量美丑的功能。凡五官健全的人,都有两只眼睛。除去睡眠时间,每时每刻都在看人看事看物。然而,同样的人,同样的事…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的功能特征,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得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对人,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对事与对人是辩证统一的,如果只对事不对人,或者只对人不对事,都不能真正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全体党员和…  相似文献   

15.
参加工作30年,20多年在党政机关,先后经历10余个岗位,与200多人共事。所谓“人过二百,形形色色”,同事中谦和平易且和蔼可亲者有之,不苟言笑而严肃认真者有之,不拘小节但“大事不糊涂”若吕蒙者有之,行事草莽可粗中有细如张飞者亦有之。身处其间,常觉他们身上“闪光点”多多,于己多有教益,多有启迪,从中悟出不少人生哲理、处世真谛、从政要诀。现书录于下,权做“引玉之砖”。一、不划圈。“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就,“五湖四海”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眼下一些人划圈子、拉帮派、搞内耗,琢磨事无法琢磨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04,(2)
孔子说过一句话:“临之以庄,则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领导者不要和下属过分亲近,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尊敬。 领导者与下属保持距离,具有许多独到的驾驭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张谨 《红岩春秋》2023,(1):56-59
<正>“对事不对人”是1951年7月周恩来就电影《武训传》问题与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夏衍通话时所阐明的观点。他明确指示,“不要开斗争会、批判会”,“电影界人士开一两次座谈会,一定要说服,不要整人”,重申“对事不对人”,并要求导演孙瑜、主演赵丹等人“安心,继续拍片、演戏”。  相似文献   

18.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对人,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自我修养。如果只对事不对人,或者只对人不对事,都不能真正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坚决执行。 对事与对人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人在事中,事在人为。事,乃人为之事;人,乃做事之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非人之事,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无事之人。人是事的主体,事是人的载体。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你做什么样的事,也检验着你究  相似文献   

19.
话疾者,说话之病也。话疾不易治。人的口是圆的,舌头是扁的,里面生产个什么“产品”,那是宪法赋予人家的自由和权利,儿戏不得。就是像古代的“博士买驴,契约三章,不见驴字”这样的事,也不好管了。你想,这个人之间的协议,虽说规范点好,但他愿啰唆你又奈他何?像周厉王那样“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做法,闹腾得人心惶惶,于事无补不说,还落下了历史的骂名,不好。再说,现在法治了,割舌剜眼的事是犯法的勾当,干不得。法不让管,咱就不管,好在也不关咱的事。因此,本文所说的“话疾”,就锁定为“官腔八股”——套话、废话。能打官腔、作八股者,自然大小是个官,老百姓一般不扯这个淡。是官当然就是公仆,你能看着“公仆”们一边拿着“主人”的钱,一边“华威先生”似的穿梭会场,听着、讲着废话,甚至打着官腔,把“主人”的事当皮球踢来踢去,而  相似文献   

20.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