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并通过教育复制着已有的阶级结构;教育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提供了渠道。尽管现代社会各阶层的位序已经稳定,但对于处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来说教育仍然是改变自身命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对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层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艺术与社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艺术通过心灵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艺术的功能价值决定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6)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两者结合的理论基础,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并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对象也更加主体化。两者要想结合,就要从思想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在内容上建构两者的结合框架;并采用多种方法的有效结合。从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入手,在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基础上,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婷婷 《学理论》2012,(31):209-210
符号暴力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个概念,布迪厄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认为从教育行动从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段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行动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1]13。遵循布迪厄所推崇的关系主义原则,将符号暴力与场域、关系、资本等其他重要概念相结合,阐释教育场域中符号暴力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讨主要分为偏重微观意义上的思想品德培养与偏重宏观意义上的整体思想转变两大发展脉络。它们在相互交织、对话、碰撞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沿用发生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运行特征是自上而下的、蕴含明显的价值倾向、始终关注人的思想。基于此,可以推论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政治组织自觉依凭自身的思想优势,向社会大众传递契合自身根本利益的思想内容,以促进社会大众思想更新及行为调适,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与教育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凸显出来的其子女受教育问题,掣肘着教育和谐发展的进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本文提出3条对策性思考:城市教育“反哺”农村,户籍制度和谐配套;城市公办学校接纳,社会力量补缺,两者和谐互动;资金上渐进式“输血”,政策上长效治本式“造血”。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共生共存有机融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实施基于两者融合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存力量与精神的寄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整体和谐的一部分,应与社会的其它部分保持和谐一致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应追求内部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可以协调关系,平衡利益,获取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提出了“场域”的范畴,并广泛运用于社会学领域中,也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了解学校教育场域下师生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对于建构和谐、融洽的良好师生关系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凡 《学理论》2011,(10):338-339
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途径。从个人与社会有机结合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个人与社会有机结合的原因和方法上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和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促进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功能的实现路径对于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晶晶 《学理论》2011,(2):262-263
教育依附于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提升和需求,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不仅影响人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认识,也能帮助人拥有幸福生活。通过简述教育与人、生活与人以及学生生活世界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只有当两者相融并共同作用时,才能实现教育本来价值和生活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反观社会学发展历史进程,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取决干:兼容社会的土壤、反思性的个性和穗进变革的特质等三大因素.当前建设的和谐社会本质上属于兼容社会,社会学与和谐社会之问是一种良性互动和循环的关系:社会越是和谐,社会学的作为越大,社会学发展得越快,社会学的功效发挥越好,社会和谐进程越快.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玲  李晓锋 《民主》2006,(10):16-17
21世纪是一个社区的社会,社会的功能集中于社区。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组织,社区已突破传统的地理概念,成为架构在不同经济收入、不同政治地位及不同教育水平的全体成员之间的一座桥梁,从而使各种文化素质的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成为一种可能。21世纪学习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期的活动,正规教育已不是学习和教育的唯一途径,社区教育的作用日益突显,进入社会的中心位置。以社区为依托来发展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趋于一体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一、社区和社区教育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社会学家…  相似文献   

15.
王贺椿  郝甜甜 《学理论》2011,(29):23-24
目前,社会资本理论已成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科尔曼与帕特南是研究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两者对于社会资本的论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两者的理论更多地体现为差异性,科尔曼从资本的角度分析社会结构对于个人行动的意义;帕特南将社会资本看作是可以促进公共参与和合作的社会关系特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0)
和谐生命教育是大学生生活、成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与现今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和谐的生命观包括自我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融洽,人与社会、自然的有机联系三个层面。追古溯今,引用论证、剖析现状,力图挖掘当前大学生和谐生命教育的主要方略,通过方向指引、情感疏导、深层解忧等办法为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教育目的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总体上是一致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的教育目的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之间存在着矛盾。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整合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诉求。当代和谐教育理论和实践进入我们视野,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和谐教育的内涵、哲学基础及实践诉求的探讨和审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和谐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文化影响力与渗透力能更好地预防腐败已渐成共识,廉洁社会风气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廉政文化教育中,官方通过多种途径的奖廉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社会大众在民间形成了崇尚清官文化的独特传统,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官员的廉洁从政行为;有识之士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廉政宣传,促进整个社会廉政氛围的形成。这三种力量的融合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廉洁社会的建设,其中的经验对我国当今的廉政社会建设富有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