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其初衷试图结合支援农业发展,探索一条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这一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延续了27年. 周恩来十分关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一再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党政机关对下乡知青要做到“国家关心,负责到底”,而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心系知青,为他们的妥善安置和健康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广大知青也无比崇敬和深情爱戴周总理.  相似文献   

2.
马昌海 《理论月刊》2009,(5):141-144
由于城市财政、粮食物资供应和就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反的道路.在彻底否定"文革"前17年教育的前提之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被赋予了强制动员性的政治涵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化大革命"组成部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什么会在1966年底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起来呢?这是我们今天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应该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一、直接的社会原因是为了解决当时红卫兵运动所造成的全国动乱的局面和积压在校的"老三届"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问题.1968年9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工厂进行斗、批、改的指示.反映了毛泽东试图通过"斗、批、改"达到"天下大治"的设想.但事实上,当时全国动乱的局面已相当严重,红卫  相似文献   

4.
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研究中 ,对知青心态的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因为知青上山下乡时的心态直接影响着整个上山下乡活动。知青下乡的心态比较复杂 ,但基本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者的心态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被动者的心态中含着迷茫和无奈。  相似文献   

5.
家庭出身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吴丽萍从50年代到70年代,出身问题曾经困扰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它作为划分阶级阵线的一个基本尺度,可以决定着谁能够下地狱、谁能上天堂。所谓家庭出身,是由本人家庭的阶级成份决定的,而成份又是根据该家庭解放前三年的经济地位来...  相似文献   

6.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研究需要深化■李玉琦“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这段语录正式发表算起,到1998年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整整30年。受这条语录的感召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们,也基本上回到了城里。虽然这条语录深深地印...  相似文献   

8.
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分期方奕我和多数人的主要分歧并不在于将上山下乡分成两个阶段还是三个阶段,而是我将上山下乡第二阶段的起始时间由一般所认为的1966年或1967年推前到1962年,这似乎是一个根本性的分歧,因为这将确定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点。应该说...  相似文献   

9.
丁世华 《春秋》2012,(1):34-35
1963年6月至7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六大区精减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决定将大规模“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实施。自196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动员组织非农业人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把上山下乡确立为城镇青年学生就业的一项长远方针,制定了一套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上)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一代人的追寻问人:发生在中国50、60年代以至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事,曾经牵涉到千家万户,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是怎么兴起的?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它和毛泽东又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下)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高涨与扭曲提问人: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又掀起一个高潮。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呢?张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青上山下乡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成了那场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12.
卢文忠 《传承》2009,(6):122-123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要研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刘晓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当知识青年散布到广大农村后,又使为数众多的...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06,(Z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人口积压,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195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此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同时,许多城市有志青年也渴望到农村去,希望有一番作为。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被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所代替。如果说“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劳…  相似文献   

15.
韩文 《协商论坛》2012,(7):44-46
今年4月,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第四次来到他“下乡住村”的点——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袁纯清现在是砖壁村的“第431个村民”。干农活、睡土炕、吃土菜、聊家常、出主意……他关心“自己村”的长远发展,每次来都会就农民致富的问题和村民们来一次大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电影主体性曾是20世纪80年代学界争论的重要议题,大陆第五代电影人与台湾"新电影"干将几乎于同一时间介入电影主体性的问询之中,时过境迁,当"华语电影"的大共同体概念不断被提及之时,重析"第五代"与"新电影"的主体性差异对当下的"华语电影"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孟子评价正按“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展开讨论。关于孟子阶级立场和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对孟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天道观方面的问题,则讨论得很少。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岁月如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文革劫难"的孪生剧,已整整过去了30个年头。时隔多年,冷静反省,颇有感触。追溯历史,上山下乡运动起源于五六十年代。当时,毛泽东同志对"死读书、读死书"的学校教育表示不满,提出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思想,更希望青年人到农村去接受锻炼。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全国各地出现的"好儿女志在四方"的热潮及口号,鼓舞着那个年代的广大青年人,满怀美好的憧憬、虔诚的追求及理想的寻觅,奔赴农村和边疆。无疑,此时的"上山下乡"对于帮助和加强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和工农差别,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积极…  相似文献   

19.
博士生兼职做了村长助理,来自高等教育的知识和成果落入了农村。这与四十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仿佛类似,但多了一层市场经济下的战略考虑,因为“教育上的差距,最终体现在发展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学界普遍认为,抗战末期国民党政权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为了开拓兵源,提高素质,充实战力,加强反攻.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后动机明显有别,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关于参军青年去向、报名参军人数及入伍人数等也有待细致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