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基本权利,在普通法律得不到救济之时,应该能得到根本大法宪法的救济。我国应完善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制度,在立法上确立违宪司法审查制度,在制度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模式,同时要防止受教育权宪法救济手段的滥用。公民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应寻求正常的法律救济渠道,通过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入宪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对平等受教育权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公民平等受教育权保障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法律保障中立法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为了充分保障公民的这项基本人权,分析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并加以研究解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海 《理论月刊》2008,(8):91-93
高考移民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话题,直接反映了当前我国公平受教育权上的争议。受教育权对于一国公民的发展以及完善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公平的平等权,政府对于公民权利的实施负有义务。  相似文献   

4.
王东霞 《前沿》2009,(12):132-135
受教育权是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的权利。受教育权是一项宪法权利,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的特性。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教育平等权、受免费教育权和受教育自由权。  相似文献   

5.
袁世斌  江俊文 《求索》2012,(8):249-251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注重对受教育平等权的保护,受教育权在绝大部分国家既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教育立法规定的普通权利,然而,近年来,我国有关教育平等权方面的争议越来越多,在法治的背景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从宪法学视野探讨教育权平等问题,并提出了教育平等权宪法保护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教育权是公民享有和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确定受教育权的性质是切实促进和保护该基础性权利的前提。本文从受教育权性质的历史演变过程、国际人权法文件对受教育权性质的表述等方面对受教育权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不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7.
宋东明 《求索》2013,(1):183-185
法的可诉性是法的本质属性,经济法的可诉性是指在出现经济纠纷时,当事人经由法定诉讼程序,向法定机构提出诉讼,并由法定权力机关对被告方开展经济行为法律裁决的内在属性。经济法的可诉性赋予了经济主体在出现经济纠纷时借助司法救济的法律权利。目前,我国经济法可诉性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为此,我们认为,应尽快推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及时构建我国经济审判庭、完善经济法审判程序机制、健全经济法诉权及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8.
最近发生在西安的"绿领巾"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在老师看来是教育激励手段的事件在本质上则严重地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平等权。通过对受教育权和受教育平等权的内涵进行阐述,以及对我国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宪法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权》2010,(4):15-20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宪法也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下文是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中央对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和领导。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可诉性是现代法治国家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权利、维护法律公设判断机关的公信力和法律自身的权威性,进而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加快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却有大量的法律不具有可诉性,这不仅使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使法律失去了"生命力"。通过对法律可诉性的缺陷分析可知,立法技术的缺陷、公民法律意识不强、中国法治历史的短暂性是导致法律不具有可诉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制度、追究破坏法律可诉性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重视典型案例的作用来提高我国法律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罪犯作为人、作为公民仍然享有受教育权。但在工具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罪犯的受教育权更多地被理解为接受特殊教育的义务,而没有把罪犯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没有赋予罪犯受教育的自由。对罪犯受教育权的价值进行解读,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罪犯基本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对行政机关会议纪要的相关规定,这导致其可诉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可诉性问题上,行政机关会议纪要与行政机关会议纪要行为是有区别的。行政机关会议纪要本身具有内部性、抽象性、不公开性等性质以及分权制衡的理念等因素决定了其不具有可诉性。而行政机关会议纪要行为由于突破了行政机关会议纪要本身的性质并对外开始生效,将其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符合行政诉讼救济的本质定位、"有权利就有救济"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追求平等:和谐社会中的受教育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教育权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作用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发展的动力,是其向上流动的前提。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都在包括宪法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中规定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及政府为此所承担的义务,并把它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然内容。由于认识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象,应当在法的轨道上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常晓波 《传承》2008,(14):124-125
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现实中由于地区之差异、城乡之差异,公民的受教育权出现了极大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实现公民受教育平等前,给予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有效法律救济,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使我国教育事业更公平、更有效、更快发展的必须之举。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现实中由于地区之差异、城乡之差异,公民的受教育权出现了极大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实现公民受教育平等前,给予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有效法律救济,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使我国教育事业更公平、更有效、更快发展的必须之举.  相似文献   

16.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长期按户籍标准运行,使得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权的过程中不能被公平地对待。这不仅违背了宪法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规定,而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地区间的人员流动量不断加大,由此出现了在户籍地外受教育,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情形,这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且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异地高考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和借鉴中外经验成果,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成斌 《人权》2002,(2):45-47
受教育权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享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基础条件之一。在人权体系中一直被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到保护。因此,无论是《世界人权宣言》还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对受教育权作了明文规定,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当然,受教育权的最终实现,除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外,也离不开司法的最终保障。2001年8月13  相似文献   

18.
受教育权浅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秋萍  章兰 《前沿》2003,(10):115-118
在现代社会 ,受教育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权利之一 ,也是所有国家获得可持续发展力量的基本要求。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受教育权的内涵、发展演变以及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 ,以期促使人们认真对待这项权利  相似文献   

19.
赵利 《湖北社会科学》2004,(12):160-163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教育权之价值包括平等、自由、秩序、效率等,其中平等是其基本价值,自由是其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受教育权受到侵害而提起诉讼的纠纷逐渐增多。全国各地各级法院在是否受理上却存在截然不同的做法:有的认为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不应受理:有的认为,受教育权是由作为行政法类的《教育法》规定的,可作为行政诉讼案件予以受理;有的则认为,受教育权就是民事权利中的人身权,可以直接由人民法院作为民事案件进行受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