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有两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转变 ,在 2 0世纪 30年代 ,即从“联合共产国际和苏联”、“接受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到不但联合苏联、共产国际 ,而且以抗日为目的 ,联合那些“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不同时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第二次转变 ,在 2 0世纪 70年代 ,即从“一边倒”战略到“三个世界”理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的“苏联利益中心”与中国革命利益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其中“苏联利益中心”与中国革命利益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矛盾略作考察。一、共产国际由“世界革命利益中心”演变为“苏联利益中心”列宁倡导建立共产国际,是为了推动和领导世界革命,在短期内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在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上,俄共(布)代表季诺维也夫发言说,“我们的计划是建立一个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共产国际是为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创造一种手段”。列宁在这次大会的闭幕词中宣布:“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为期不远了。”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列宁认为其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国际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心,即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除强调建立国际苏维埃共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曾对中国革命给予重要支持和授助,但也有过错误的指导。中共党内某些犯有“左”、右倾错误的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处理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战线组织——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利用自己的隐蔽身份,收集有关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情报,再将这些军事情报发给当时苏联的伯力,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的苏军情报部  相似文献   

5.
《奋斗》2015,(10)
<正>抗日战争时期,在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中,齐齐哈尔地区活动着一条秘密战线——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站齐齐哈尔分站,他们在日伪统治异常残酷,警特活动频繁的形势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没有枪声的战斗。张永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受上级组织派遣到苏联的哈巴罗夫斯克远东军区情报部学习情报工作技术。1934年学习期满,被派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秘密组建地下国际军事情报站。他把情报站就设立在自己家中。他家院子比较  相似文献   

6.
刘桂清 《实践》2011,(1):14-15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联系,开辟了多条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交通线,其中经哈尔滨和满洲里通往苏联与共产国际的交通线是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发挥作用较大的一条线。90年前被誉为“红色国际桥梁”的满洲里经过20年的沿边开放,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并借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必将翻开“红色口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出于其战略需要,曾经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区性组织——东北党组织,置于自己的直接领导之下。“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国际把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单纯地判断为要“把满洲变成进攻苏联的基地”从而制定出武装保卫苏联”的战略目标,它随即通过中国共产党驻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表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毋庸置疑,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一九二二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了共产国际的一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的口岸城市满洲里被誉为连接欧亚的“大陆桥”,说明它在中国同东欧、俄罗斯等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们不太知晓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37年,这里还曾有过一座红色国际“桥梁”——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联系的国际交通线。  相似文献   

10.
共产国际、苏联与国民党的改组李颖在孙中山1922年8月至1924年1月改组国民党的过程中,共产国际、苏联起了重大作用,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共产国际、苏联确定孙中山为同盟者早在1920年6月,列宁在为共产国际二大草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