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慎独     
《求知》2017,(5)
<正>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译文】君子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作者简介】关于《中庸》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司马迁、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后经  相似文献   

2.
慎独,就是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慎不苟。语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镇其独也。“古人常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贵君子之有道,人暗室而不欺”。“屋漏”是指居室内西北角,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相当于所说的*暗室*。印入在独居斗室,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也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考验。东汉太守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夜拒黄金十斤,成为千古镇独佳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慎微,就是对于细小琐碎之本要警惕、谨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5,(9)
<正>"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郑玄把它注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君子慎其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相似文献   

4.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6.
国学赏析     
《侨园》2016,(6)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9,(4)
正【选自】《论语·学而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8.
国学赏析     
《侨园》2014,(9):44-44
【选自】《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1)适:音di,意为亲近、厚待。(2)莫:疏远、冷淡。(3)义:适宜、妥当。(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相似文献   

9.
狂狷     
<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战国)《论语·子路》【释义】如果没有言行中庸的人为友(可交),那么宁愿和行为激进、性格耿直的人交往。行为激进的人勇于进取,敢做敢为,性格耿直的人坚守原则,有所不为。狂者,积极进取的人。狷者,坚守原则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成人之美     
《求知》2017,(7)
<正>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而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译文】君子不事先认为別人品行不好,不怀疑別人不守信用,不对別人的过错幸灾乐祸,而是成全別人的善心善行。既往不咎,以观后效。别人早晨有过错晚上改正,就给予赞许;晚上有错早晨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侨园》2013,(7):52-52
<正>【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各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12.
狎与庄     
《求知》2017,(8)
<正>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家语·好生》【译文】"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分亲近,二是行为不正,轻佻。本句的含义是:过分亲近就相互轻视、怠慢,过分严肃庄重就没有亲切感,因此君子的亲近到足以快乐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庄重、严肃到足以与人保持"礼"的距离即可。【作者简介】《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4,(12):46-46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14.
立志     
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释义】一个人不确立志向,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口的马。小船任意飘荡,野马放肆奔跑,最终能到哪处去呢?【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1)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释】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7,(2)
<正>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荀子·议兵》【释义】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若重视所做的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若是漫不经心,必将导致失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失败,计谋超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凶险。【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7,(2)
<正>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荀子·议兵》【释义】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若重视所做的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若是漫不经心,必将导致失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失败,计谋超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凶险。【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相似文献   

19.
国学赏析     
《侨园》2014,(2):60-60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13,(9):56-56
<正>【原文】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哉?人焉度哉?"【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