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真理的历史演进中,"问题与主义"论争具有历史性转向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过往聚焦资产阶级文明目光的最高点总结,而且开启了追寻社会主义文明新目光的起点。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新视角探讨"问题与主义"论争,可以清晰地展现李大钊作为那时先进中国人的突出代表,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汇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目光转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贤贤 《学理论》2013,(20):5-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被"问题"与"主义"的两难选择所困扰,最初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和改良主义分子之间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代表人物就是李大钊和胡适。在这战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逐渐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的热潮。"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或相同,但本质上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在民族政策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行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出现的时间要晚,内容上较简单,社会的认同度也不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地位,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理论,切实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进行批判性解构,一方面又试图从当代问题出发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最新成果来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图景。这突出表现在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之中:它全面质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并消解其主体承担者的本体论规定,同时它又坚定地捍卫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力图以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念来延续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批判精神。后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界定为“多元激进民主”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描述为霸权结合实践。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社会主义事业不再是由普遍主体宰制的特定的阶级政治,而是以等同逻辑为链条的对抗性民主话语的不断阐发与建构。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国马克电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邮发代号2-13《理论视野》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理论刊物,重点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并对社会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作深度分析,努力体现"思想解放、理论前瞻、视野开阔、文风活泼"的办刊风格,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政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7.
一恩格斯为把工人运动纳入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付出了毕生的心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各种空想的社会主义,都称为社会主义。为了同以往的社会主义学说相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共产主义或“革命的社会主义”。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并非马克思主义,而是其他社会主义的各种流派,如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经过1848年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洗礼,欧洲工人阶级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在革命实践中开始摆脱非科学社会主义各种流派的束缚,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但是在理论上,这些流派的影响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的和平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赵铁锁  肖光文 《求知》2009,(10):44-46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热点.学术界围绕着这一科学命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学术成果,当然在研究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作一较系统的述评,目的在于总结研究成果.查找研究中的问题,指明研究中的不足,进而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1903年出版的《社会问题》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该书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事迹,阐述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共产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将社会主义区分为"广义社会主义"和"狭义社会主义",并提出构成"社会主义之主脑"的四要素;详细分析了托拉斯的负面作用;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比较了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批评中详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引介了大量与马克思主义观念谱系密切相关的关键术语和核心概念。该书为马克思主义观念谱系在中国的早期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北美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涌现出许多新学派.在总结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这些学派大多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死亡",资本主义并不是历史的终结,并对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的相关观点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世界,正在进行关于社会主义的过去及其未来以及这个社会类型本身的极其激烈的争论。参加这场讨论的人们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与其说是过去的“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站不住脚,不如说是新制度的经济、政治和道德的危机。匈牙利政治学家M.比哈尔的论断可以作为这种评价的例子。反之,反对这种看法的人则期望社会主义的净化,在摆脱新制度理论的庸俗化和歪曲的基础上矫正社会主义的变形,恢复新制度理论的真正本质。这种看法的主要之点是力图把斯大林主义描绘为同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历史联系(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我认为,企图把斯大林主义说成是主要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或完全否认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在于新制度的经典模式的乌托邦因  相似文献   

12.
别尔嘉耶夫在早期学说的理论探索中,注重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并在其基础上建构了"人格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进一步拓展,它的出发点是个性先于社会,它的批判指向是异化的社会,它的理论旨趣是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3.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这篇重要文章中正确地指出:“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当我们读了高尔太同志近年来发表的若干文章,其中关于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的确感到作者触及了一些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问题。文章中涉及的有些问题,如关于人的价值,“人是目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遭主义的根本区别等,胡乔木同志在文章中已经作了透辟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现仅就高文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观点,谈点不同的意见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以后向马克思致敬的礼物即《马克思的幽灵》,在批判福山的同时也解构了马克思.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幽灵化理解,主张“马克思幽灵化在场”,解构马克思历史唯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的幽灵——批判精神,只像幽灵般凌空飘荡,而不需要付诸实践,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在场化.我们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警惕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真正的现实和在场化.  相似文献   

15.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实践运动的成败得失,往往取决于对革命理论是否科学地取舍、坚守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主义与问题”的历史性考问中诞生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起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立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主义”为先导,从“问题”出发,“主义联系问题”,理论联系实践、实际,实事求是,通过艰难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定向的伟大斗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长征中践诺初心,我们还要继续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处理好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将其并列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马主义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时代主题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时代性,深刻透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狯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并有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英国工党20世纪前半叶的领导人哈罗德·拉斯基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工人阶级运动的开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历程分为多元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阶段和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张力阶段。作为拉斯基思想成熟阶段的代表作品,《〈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的里程碑》肯定《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世界工人运动指南的重要意义,但也指出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面临的一些时代难题,包括无产阶级专政与议会制的难以抉择,无产阶级现实革命道路的茫然,以及无法明确界定共产党的革命角色。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1,(8):23
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改造呼声的日益高涨,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工读主义、互助论、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行会社会主义、平民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向中国涌来。在各种主义、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主要有刘师  相似文献   

20.
吴苑华 《理论探讨》2007,1(1):41-44
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是人们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是识别各种思维、思想、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的根本标准。要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合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必须随着人们探索和改造生活世界的实践而完成。因此,应该在马克思“实践解释”范式中审查各种理解性理论在何种意义上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由此看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道主义的马克主义”指称马克主义,都是有问题的。实践是检验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标准,我们要学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识别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