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我国现阶段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受了由于苏联解体给我国民族统一带来的严峻考验。与苏联历史发展不同的是,中华多民族、多宗教形成的历史同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存在着有机的统一。我国现阶段民族和宗教问题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目前我国民族和宗教问题在总体上存在意识形态滞后于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发展现实。为了正确处理和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和宗教问题,需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正确区分和处理不同性质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树立新型的民族观,迎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的一套维持机制。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需通过族际政治整合来协调族际关系以维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族际政治整合的展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应坚持异中求同、刚柔并济、稳中求进、多维互动的原则,坚持以国家政治共同体的统一与稳定、族际关系的和谐、边疆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的边疆省份。云南宗教种类齐全部派多样,宗教的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特点突出,宗教问题对云南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深刻认识宗教影响国家安全的路径以及当前云南的宗教问题,在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指引下,持续推进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云南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族际政治整合基础说明了一国族际政治整合的缘起问题,是多个民族共存于一国的条件,能够消解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间的张力,暗含了一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基本走向,既具一定的普遍性,又因历史上民族关系、现实中民族状况、国家制度性质和发展水平等因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交融中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共同利益、有效而连贯的制度设计、渊远而厚实的文化积淀,为族际政治整合、族际关系和谐、民族国家复兴奠定了坚实的认同基础。未来中国深化族际政治整合需不断夯实诸项基础,才能准确把握族际关系良性互动方向和路径,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统一民族国家的认同,增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5.
我国宗教工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发挥。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地区基层宗教工作特殊重要地位凸显、民族与宗教交织影响深化、从"边缘"走向"前沿"以及宗教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交融的态势明显。基层宗教工作体制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缺失、工作合力不强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和运用大统战的思维,充分关照民族地区基层宗教工作的特殊场域,创新工作思维,加强行政执法主体建设,提升宗教工作机制效能,创新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制约民族地区基层宗教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构建“五族共和”中华民族的根由是借鉴某些国家民族融合的经验,结合我国各民族在辛亥革命中团结对比的实际提出来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最大最文明最具有同化力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内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合众共志达到和谐大同;措施是把民族工作纳入《建国大纲》、《十月计划》、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 ,跨境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毒品犯罪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保持宗教领域稳定 ,消除不安定因素 ,防范恐怖活动发生 ,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一  民族和宗教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也是十分复杂、十分敏感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做好这项工作 ,关系到推进三个文明建设 ,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形象。党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宗教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宽广的视野观察和把握民族宗教问题 ,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观点和政策 ,成功地处理了一系列涉及民族宗…  相似文献   

9.
桑杰 《青海人大》2009,(3):15-1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没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政策的实施,是对各少数民族生存权、发展权的尊重和保障。当前,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宗教方面人民内部矛盾调控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宗教方面人民内部矛盾调控机制探索陈祥骥,何银玲,周武壮,赵崇义民族地区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又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边防的巩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及挫败国际敌对势...  相似文献   

11.
宗教、民族、国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古代世界历史看,宗教形态的变化与民族、国家形态的发展变化相伴随,国家的建立促进民族的融合、宗教的传播;从近代历史与当代世界看,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宗教冲突相伴随,宗教、民族冲突是当代国际冲突、国家局势动荡的主要诱因。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对于认识和处理当今影响世界和国家局势的民族宗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理论创新,是宗教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先导和坚实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制度创新是宗教工作运行机制创新进而带动宗教工作实践创新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就宗教工作创新与发展而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对宗教问题的认知水平,真正把创新意识定位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基点上;根本问题还在于加强党对宗教工作创新与发展的领导.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也好,目的都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如果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则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兴盛。反之,就会发生冲突,则国家分裂,民族纷争,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是历史发展所证明的。因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林会相适应是当前必须充分认识和抓紧抓好的重要工作。根据实践,笔者试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一、深刻认识党的家技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4.
论宗教文化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提出,要把宗教当作文化来研究;江泽民指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亿多信教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民族复兴的全球视野:包容、交流是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宗教问题的金钥匙;民族复兴的国内聚焦:宗教问题的核心是群众工作;民族复兴的要求与现实差距:国内宗教发展趋势及问题扫描;民族复兴征程中:必须精心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6.
"总体国家安全观"突破了传统视域的安全理念,应对的是传统、非传统领域存在的安全威胁。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非传统安全中民族问题对国家的安全威胁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对民族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不仅关系到民族问题的解决、安全风险的化解,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对民族问题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落脚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民族的繁荣稳定。民族工作要统筹谋划、综合发力,坚决遏制和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威胁国家安全,坚定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国民安全等全方位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是纵古至今的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胡族的汉化就是其中的典型段落。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内迁胡族统治者在汉族先进的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为适应本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不断汉化,缩短了胡族和中原汉族的距离,加速其社会进步的进程,进而也奠定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将民族平等定位于我国"立国的根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所取得的实质性创新成果的理论总结。创新之处在于将民族平等确立为"立国的根本原则",其核心思想为国内各民族共享统一国家。各民族人民共享统一国家的思想使民族关系的处理从"立国"这一国家政治生活首要问题出发,这一思路超越了西方以个人至上、"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等自然法权为基础的民族平等观念,使民族平等源于以各族人民为主体的国家创立和存续实践,各民族共享统一国家的思想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平等思想。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地区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以前,大多是以封建方国或者部族社会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向西欧社会那样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二战结束以后,东南亚的民族主义思潮受到反抗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自由的影响,成为东南亚纷纷独立的重要动力因。但这种"民族主义"的形成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作为基础,只是作为反抗殖民主义的一种独立意识。而东南亚地区由于先天宗教、民族的巨大差异,使得这些地区在争取独立以后虽然在行政区域上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而存在,但却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这成为了阻碍东南亚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困境。东南亚国家在面对这种困境的时候进行了调适来缓解这种认同危机,获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和"即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和谐统一精神,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融合在民族的血液里.从处理国际关系到民族关系,从协调东西部发展到祖国统一,邓小平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华民"和"的精神.它是"和"思想的凝结,是对民族精神的理论升华,是炎黄子孙团结友爱、和谐统一品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