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蔚 《群众》2013,(3):I0066-I0066
有一则故事说,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相似文献   

2.
分粥     
《新东方》2005,(6):26-26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  相似文献   

3.
国风 《中国保安》2004,(2):54-55
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的平均,就算是不平,也…  相似文献   

4.
分粥     
曾经,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由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但是,强权必然会产生腐败,其他的六个人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每次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办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才能吃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  相似文献   

5.
7个穷和尚,成年累月靠在一个锅里煮粥吃过日子。僧多粥少,分粥便成了问题。最初,他们决定每天轮流分粥,结果一周下来,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谁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这个道德高尚的人也腐败了。然后又组成了3人的分粥委员会及4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最后剩下的那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分粥人给每个人都尽量分得平均,于是公平问题终于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有一则关于分粥的故事:7个人在一起生活,如何把粥分得公平合理成为令大家头疼的事。他们先是指定一人分粥,然而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总是为自己分得最多最好。换了一个人,结果一样。又换了一个,还是如此。后来,大家又想出了第二种分粥的办法,即指定一个人监督分粥人分粥。起初,粥分得还比较公平,但时间一长,分粥人和监督人串通一气,他们两人的粥分得最多最好。既然谁也信不过,大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坛》2010,(2):40-40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和尚分粥的故事: 一个寺庙中有和尚若干,每餐都要分食一锅粥,又没有标准的度量工具。于是,他们试图建立一种制度,公平合理地解决斋饭分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锚定效应     
《时事报告》2012,(11):77-77
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顾客的数量和粥店的服务质量都差不多,但结算的时候,总是一家粥店的销售额高于另一家。探其究竟,原来效益好的那家粥店的服务员为客人蛊好粥后,总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粥店的服务员总问:“加不加鸡蛋?”接收到第一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几个鸡蛋的问题,而接收到第二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不加鸡蛋的问题。考虑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第一家粥店不知不觉地多卖了鸡蛋,增加了销售。  相似文献   

9.
<正>9岁的孩子能干些什么?藤县大黎镇朝林村的吴天雪照顾着三个病残的亲人,支撑起两个家庭。1月16日,晴,有轻霜。早上6时50分,吴天雪像往常一样按时而醒,她起床后,径直来到厅屋,打开桌上的电饭锅,打松里面的剩饭,放水、插电源、摁下开关……每天晚上,她都要多煮一点饭,为的是第二天早上能尽快把剩饭煮成粥,节省时间。不一会儿,吴天雪洗漱完毕,看到电饭锅喷出热气,打开看到剩饭已滚开成粥,马  相似文献   

10.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机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谨防"蝴蝶效应",遵循"南风法则",着力构建反腐倡廉教育自律机制;谨防"破窗效应",遵循"分粥法则",构建反腐倡廉制度防范机制;谨防"多米诺骨牌效应",遵循"火炉法则",构建反腐倡廉惩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备课卡片     
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他曾经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由于家境贫寒,范仲淹上不起学,他就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粥凝成了冻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吃;没有菜,就  相似文献   

12.
煮粥的窍门粥对人体的健康说也说不完,如果您还在用老办法煮粥,不妨试试以下几个窍门,包您煮出来的粥既保健又好喝。窍门一:煮粥前先将米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让米粒膨胀开来。提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节省熬粥时间;另一个是熬出来的粥比较酥软、口感好。  相似文献   

13.
钟瑜 《今日海南》2014,(3):20-21
<正>每天在黎村苗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群身着统一制服、戴着工作牌和党徽或团徽的热血青年,乡亲们亲切地叫他们为"小鹅",他们还有一个洋味十足的称呼"海南尤努斯",他们是541名大学生小额信贷技术员。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5,(24)
<正>作为全国首支旅游警察支队中的一员,陈江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到景区执勤了解治安情况,联合相关涉旅部门,打击旅游违法乱象。而他们的运作方法在于集中警力,突击检查,对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重拳出击。"基本上没有周末,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每天都在工作。大家都笑言这种工作状态是‘白加黑,5+2’。"我国首支旅游警察队伍在海南三亚成立以来,  相似文献   

15.
货声琐忆     
张稚庐 《春秋》2014,(6):60-61
正记得十几年前,某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一个有趣的节目:请了"北京人艺"五六位年过古稀的老艺术家,由他们模仿当年市井小贩的种种吆喝声,拖腔拉调,京字京韵,极富歌唱美,足勾起老北京人的故都春梦。货声,俗称"吆喝",何处无有?惟京华最著。我曾在一晚清人笔记里抄下一则北京早点摊上的吆喝,卖的是粥和油炸锞子,喊得"天花乱坠",你且看来:"喝粥咧!喝粥咧!十里香粥热的咧,炸了一个焦咧,烹了一个脆咧,脆咧,焦咧,像个小粮船咧,  相似文献   

16.
情鸟     
情鸟徐振武那年,大街小巷贴满了大字报。夏天,山区28岁的村民李君,因对那位“身体永远健康”的人物说了几句“不健康”的话,被造反派关了起来。李君吃尽了皮肉之苦,每天吃两顿饭,是粥。造反派要他交待“思想问题”,而他却常想到粥。妻子小娥一次也没有来看过他,...  相似文献   

17.
在一条马路上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一家,右边一家。两家相隔不远,每天的顾客也相差不多,生意都很红火,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家总比右边那家粥店多出几百块钱的收入。一年之后,左边的小店变成了大店,扩大了规模,而右边的那家还是一年前的老样子。  相似文献   

18.
莲子红枣粥:莲子50克,红枣10枚,糯米50克。洗净,放入砂锅中,文火炖成粥,每天早晚各服一次,连续服用至白带止。补中健脾,用于脾虚带下。  相似文献   

19.
莲子红枣粥:莲子50克,红枣10枚,糯米50克。洗净,放入砂锅中,文火炖成粥,每天早晚各服一次,连续服用至白带止。补中健脾,用于脾虚带下。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校外租房已成为当下一个普遍的现象。本文试图对该现象做一个功能分 析。文章认为在大学和社会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即大学周边地区。对在校 大学生而言,他们通过校外租房进入大学周边地区,这是他们进行社会化的一 个途径;而对离校的大学生而言,校外租房说明他们尚未完全走上社会,而大 学周边则是他们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心理断乳期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