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抓,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
吴琳 《行政与法》2006,(10):60-61
拥有幸福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本文试图从古典的哲学思想出发寻找政治社会存在的道德基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体现了人的政治生存向度,需要人们把它作为各种规范的核心观念才能有约束力,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明,就广义讲,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人类向着理想的未来迈进。这是一个极为艰难而复杂的进程,一方面,由于不同社会形态中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评判往往大相径庭;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在使人类社会日趋合理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更值得忧虑的新问题,就是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那种看不见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正是土地提供的食粮和养分,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均土地资源非常缺乏,这就更需要我们认清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真正保护好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世界呈现为无限多样性,即使在表面看上去完全相同的法律内容和法律形式下,也包含着绝不相同的法律内容。孟德斯鸠早已通过比较提示我们:一方面,“相似的法律未必就有相同的效果”,“相似的法律不一定出自相同的动机”;另一方面,“相反的法律有时是从相同的精神出发的”。〔1〕孟氏的比较结论,给法律的多样性以及诠释法律的多样性一个恰当的说明。然而,正如前节所言,人类之所以要寻求法律和秩序,端在于通过它们实现分散性、多样性世界的统合。对这种统合性的追求,即使不是人类惟一的理想,但也是最重要的理想。人类在这一过程中不论在实…  相似文献   

6.
需要,是人类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欲求。需要,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由低级的需要向高级的需要相应的发展变化。人类向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勤奋劳动,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更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个人需要同个人的和客观的条件相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党制定的“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方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体表现在提出和解决了以下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上。一、劳动改造罪犯是无产阶级改造社会、改造人类的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逐步发展形成的。早在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书中就曾指出:“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需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这就非常明确地把反动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的改造,作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也表明了罪犯通过强制劳动进入  相似文献   

8.
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变更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变更问题是我国目前行政审判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它之所以重要倒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导致它产生的某种“司法窘境”。如果纯粹为了构筑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案,使司法机关拥有对行政财产罚与行政人身罚的变更权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我国宪法的寓意,实施这一理想方案是不妥当的;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有效方案。即在恪守宪法的背景下,扩大对“行政合法”审查的内容,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这正是本文解决司法变更问题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9.
朱绍学 《江淮法治》2009,(16):48-49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参与,并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做出努力才能渐次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面对资本主义理性化以及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指出人类的出路在于营造一个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言语情境.本文详细阐述了理想言语情境这一概念,并从理想言语情境的现实悖论和理论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理想言语情境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可行性.最后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破”或者是“立”的方式对待理想言语情境,必须在“破”中求“立”,“立”中求“破”.  相似文献   

11.
《法人》2007,(1):1-1
“和谐社会”绝对不是现实的赞美诗,而是我们要做出极大的努力才能逐渐实现的长远理想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尽管集中体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但伴随这二十多年的历史进程的始终是一个人的一句著名话语:“发展是硬道理。”在这句话的庇护下,国人逐步摆脱了那些桎梏人们内心的所谓神圣信条,成功地把中国引入到发展经济的小康之路上。对于一个无法保障社会成员基本衣食需要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在短期内不能实现全民收入的普遍同步增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绝对是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口号,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过去那个时代的政策导航仪。  相似文献   

12.
似乎在一夜之间,“熊德明事件”使“清欠”问题成了社会各界人人关心、个个关注的大事。而温家宝总理的过问,又使无数个“熊德明”获得了被拖欠的工资。然而,总理不可能一一去过问类似的“熊德明”这样的难题,许许多多的“熊德明”又不可能都去找总理。关键在于制度,在于问题出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为“清欠”?“清欠”为何?谁在欠?欠谁的?为何欠?欠多少?怎样“清欠”?怎样预防新的拖欠?所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全国律协民委会与中国建筑业协会于2004年3月6日至9日在四川成都郊区举办的“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培训班”,就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应当说,问题是明显的,现实是严峻的,需要律师介入的空间是广阔而有前景的。最近,在北京,一个以“不垫资施工,不过度让利,不压价中标,不签阴阳合同”为宗旨的联盟也正在积极操作之中。所有这些探索,都是值得赞赏和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选用的部分优秀论文(下期续发),他们对“清欠”问题有着更深入更实用的建议和心得。  相似文献   

13.
民主,同平等、人权等理念一样,如今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但民主如何才能从一句口号、一种理想转变成政治现实?这就需要民主的技术。什么是民主的技术?简单说来,就是使民主真正得以实现的程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等。民主为什么需要技术?我们不妨先追溯一下历史。人类民主实践最初采用的是直接民主模式,比如,公民大会是古希腊的最高权力机关,年满2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对立法、宣传、媾和等重大问题,人人都可提出议案、发表意见,这样的民主看上去十分彻底,但成千上万名公民不干别的,整天忙于开会讨论,争吵半天也难以决策,不…  相似文献   

14.
1978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回答,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给出回答,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1978年至 2 0 0 4年 ,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 ,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 ,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给出回答 ,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 ,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 ,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 ,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 ,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 ,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同时 ,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 ,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1 978至 2 0 0 4年 ,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 ,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回答 ,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 ,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 ,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 ,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 ,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同时 ,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最终导致了所谓的“范失”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 ,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犯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这句断言在五年之前可能是危言耸听,但在因特网延伸到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今天,这恐怕就成了各国政府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因特网这一人类伟大创造正在彻底地改变着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如此深刻地震撼人类。但“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进步、幸福,犯罪问题也如影随  相似文献   

19.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的并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黄汇 《知识产权》2007,17(1):11-18
知识产权制度正日益呈现出一种去“智力化”的倾向,越来越多不体现人类创造性的客体进入了知识产权的范围,以致很多学者开始惊呼知识产权在向所有权蜕变,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本文基于一种本体主义的阅读进路,对知识产权语言中“知识”和“产权”之本质展开了解读。“知识产权机制”并非是人类智力成果的权利集合,而恰是一类产权构建技术的集合,是一类产权建构技术的代名词;知识产权机制与其说是统帅“智力成果”的范式类型,倒毋宁说是统帅“信息成果”的范式集合;知识产权制度去“智力化”之倾向并不是知识产权机制变异的表现,而恰恰是制度本身的一种良性回归。尽管如此,修改知识产权概念,使其内涵引向信息财产乃消解知识产权机制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紧张对抗并非为最优安排;相反,构建一个更加上位的信息产权制度,使知识产权机制向信息产权制度演进则乃人类面临未来信息时代的最优选择。这既有利于知识产权机制的正本清源,也有利于人类社会未来的信息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