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支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2014年6月,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制定印发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其统计内容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相衔接,能够较好地为恢复重建提供参考。然而,《统计制度》在指标体系设计上仍需不断完善:一是需求类指标缺失,也就是说评估结果直接为决策服务的支撑作用受到影响;二是灾后恢复的相关指标缺失,影响了评估效果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为支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2014年6月,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制定印发《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其统计内容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相衔接,能够较好地为恢复重建提供参考。然而,该统计制度在指标体系设计上仍存在一些缺陷。为进一步优化该统计制度,更好地服务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正与《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Ⅰ级应急响应,或国务院决定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时启用。它主要用以统计因灾造成的人员受灾情况、农村与城镇居民住宅用房损失情况、非住宅用房损失情况,以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业损失、工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系统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汶川地震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首次设计形成。在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相关部门对指标、报表进行了改进完善。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专项研究,重点根据毁损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要求,对报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7月16-17日,由民政部救灾司主办,国家减灾中心承办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培训班在北京举办。2014年7月16-17日,由民政部救灾司主办,国家减灾中心承办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国家减灾中心党委书记李保俊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78名民政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从编制过程、制度内容、报表和指标设计、  相似文献   

6.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是以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损失统计表为基础制定的。其制定过程,主要依据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等,参考了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部门制定的相关统计制度或标准,并在多次征求包括农业、工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21):58-61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充分总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灾害损失统计报表和指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相关涉灾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引用现有部分相关涉灾部门统计制度与规范,经过多  相似文献   

8.
与《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Ⅰ级应急响应,或国务院决定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时启用。它主要用以统计因灾造成的人员受灾情况、农村与城镇居民住宅用房损失情况、非住宅用房损失情况,以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业损失、工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系统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4,(12):56-59
汶川地震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首次设计形成。在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相关部门对指标、报表进行了改进完善。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民政部一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专项研究,重点根据毁损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要求,对报表体系、关键指标进行了调整完善,后经部门、地方征求意见,国家统计局审核,最终建立《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1978年以来,中国重特大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重特大灾害足有40次以上,平均每年1—2次甚至更多;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仅国家层面启动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就有5次之多,这些灾害所具备的致灾因子超强、发生概率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严重、灾害影响范围大、灾害影响时间长等特征十分明显。对比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芦山地震和云南  相似文献   

11.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作者从自然灾害救助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蕴含的科学问题。为丰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内容,提升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本期开始,《论坛》栏目将连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的科学问题探讨"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12.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充分总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灾害损失统计报表和指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相关涉灾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引用现有部分相关涉灾部门统计制度与规范,经过多次讨论、会商与应用示范,最终形成了由11大类27张表格、738项统计指标组成的报表与指标体系.以下是对报表与指标设计的相关内容较为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其救助需求在瞬间达到峰值。本文从"浪涌能力"出发,分析了"弹性"需求对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的影响,建议通过物资储备结构体系的优化来提升其物资供给的峰值能力。"浪涌能力"与"弹性"灾害救助的关键和前提是救助需求评估。与常规自然灾害救助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大量人员受灾需紧急救助,尤其是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瞬时内数量巨大的人口需救助。然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概率低,平时所储备的灾害救助物资无法满足瞬  相似文献   

14.
正11月5日,为了提高全区各级民政部门和相关涉灾部门人员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基本知识的掌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减灾委办公室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了由国家减灾中心专家亲临授课的培训班,民政厅副厅长马建新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自治区减灾委32个  相似文献   

15.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灾害、危机、风险"三个概念,以"灾害"为中心整合形成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的综合分析框架,具体分析了渐发性特别重大灾害和突发性特别重大灾害综合性、全过程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6.
灾害损失的评估和核定,是中央决定灾区支持措施、制定灾后重建资金方案的重要基础之一。2008年以来,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接连发生,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体系也在挑战中逐渐走向健全。2014年6月,作为损失综合评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正式印发执行,为体系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恢复力(Resilience)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范式,对其的研究也逐渐从早期的生态恢复力转向社会恢复力,尤其是社区恢复力。本文作者指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救助过程是满足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重建与恢复条件的过程,恢复性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综合恢复性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的社区化。  相似文献   

18.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脆弱性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共同决定的综合词汇,而社会脆弱性则与灾害风险和损失息息相关。本文作者提出,社会脆弱性从根本上导致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的差异性,而"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参与则能更好地满足差异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防灾减灾救灾领域专家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每一次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现场,为灾后的转移安置、损失评估、物资调运和恢复重建等工作建言献策。史培军教授是最为活跃的专家之一。近日,本刊记者通过近距离的专访,透过史培军教授朴实无华的语言,为读者诠释出一代减灾人的智慧与担当,也展现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作者着眼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税收政策,呈现了其发展历程和现行制度,分析了国际上两个代表国家的做法,并提出了相应建议。《论坛》栏目将分上下两期刊登此文。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税收政策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灾害救助税收领域的研究与政策运用起步较早,应对自然灾害的相关税收法律体系比较完善,政策较为成熟,在一些方面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