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照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三元化理论分析,建国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军人社会地位受工资收入水平、政治权力和社会认可度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存在十年波动的规律。从中可以看出,战争时期军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和平时期的社会地位,而国力的提高和军队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也是影响军人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梁謇 《理论前沿》2007,502(13):23-24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政策的转换具有一定的规律.深刻认识、深入剖析这一规律,对于正确制定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言风格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代代相习,逐步形成了法律语言自身的格调。在演变过程中,遣词造句越来越准确、简明、平实,法律语言文本越来越程式化、多样化,法律语言风格必须同社会发展相适应,因为法律语言风格演变不仅受语言文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更主要受法律文化语境的制约,文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法律语言风格演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法律语言背后的法文化状态及其对法律语言风格的影响,对当前法律语言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搞清楚我国现阶段行政权力范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这对于正确认识行政权力范围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因素包括国家政府的类型及其管理理念、政治与经济的体制类型、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国际氛围以及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框架结构的逐渐深入的认识过程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将民营经济法制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创建时期、蛰伏时期和复兴时期三个不同时段,并宏观描述三个历史阶段民营经济法制的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建国以来民营经济法制的演变轨迹。文章认为,新中国民营经济法制的发展,在调整手段上呈现由“政策法律并举、政策优先”到“法律主导、政策补充”的演变过程,在具体内容上反映出了由“体现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到“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过渡。在立法目的上显现由“利用、限制、改造”逐步演变为“确认、保护、促进”的特征,在保护对象上呈现从保护“资本家的经济利益”逐步调整为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成权利”的态势,在规制的对象上体现了由“资本家个人”到“民营企业本身”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绩效管理所面临的缺乏考核体系、考核内容和指标设计不当、流程繁冗、监督程序缺失等问题,企业需要明确目的,结合战略,构建一流的指标体系,借用目标管理思想,结合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加强绩效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分配关系的依据问题,是劳动价值理论争鸣的核心所在,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原著基础上,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以及利益格局的客观变动决定,并受共同富裕的公平理性中介的。  相似文献   

8.
危机一缓和一发展是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中美之间综合国力对比悬殊及美国的称霸战略和冷战思维 ,是美国在对华关系上不断制造麻烦、危机的根源 ,中美两国利益上共同点大于分歧点 ,决定了两国关系冲突而不对抗 ,危机而不破裂。  相似文献   

9.
企业岗位绩效考评是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工作,如何防止绩效考评流于形式,发挥企业绩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本文主要从企业绩效考评可能出现的问题入手,探讨提高企业绩效考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着悠久的政府绩效评估传统,探寻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汲取其合理内核,对于我国进行绩效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对法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刑起于兵是关于法律起源的认识,法即刑罚即德礼教化之辅助是对法的认识的大致发展轨迹。这种认识直观、朴素、自然,但过于片面狭隘。它低估了法律的社会功效,忽视了法律存在的社会价值,使人们普遍产生了轻法意识,从而淡泊了法制建设,窒息了法律理论,阻碍了中国法律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法文化整体上包括四种形态,即刑法文化、民法文化、法哲学文化和宪法文化。它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并依次发展,称其为中国法文化四阶段更能从时间上反映中国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进程。目前,中国社会处于民法文化向法哲学文化转化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现代化是这一阶段的现实任务,中国公众权利价值观的确立是法哲学文化阶段的根本目标。法哲学文化阶段现实任务和根本目标的基本成就将使中国社会进入宪法文化阶段,宪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将标志着中国社会法治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发展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的失败和在90年代的复兴引人注目,需要法学界作全面而客现的评价.其失败可归咎于其局限性,其复兴则应归因于人类对发展的追求及法律与发展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权与市场经济为新法律与发展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理论上的反思与探索则为它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使它有可能依循新的模式实现以法律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革公司化后国家对其中的国有资产的直接控制将转化为权益形态的股权 ,那么股权是否还是所有权 ,或是债权、社员权 ,还是新型的民事权利 ?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并使之增值 ,国家将如何实现对其有效的管理 ?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法制度建设三十年的历程,按照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现行宪法颁布之前的酝酿期,以现行宪法颁布为起点的公法秩序奠定期,以《行政诉讼法》为起点的控权期,以人权概念入宪为标志性事件的人权彰显期。  相似文献   

16.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通过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沿革进行回顾,通过对检察院职能的梳理提出回到“两法”衔接本身解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检察院职能问题,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进行反思—重构理论基础,采取有限的刑事优先原则、加强程序设计、优化证据转化、完善立法及其他程序,最后对各领域出现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地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会议联席制度和数据平台建设、典型案例库建设以及公安机关先行介入问题提出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论认识的同构性和进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自然科学呈现的一个普遍特征是系统之间的对应同构。科学认识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以及理论表述形式之间的同构映射。正是这种同构映射 ,才使认识成为可能。进化是世界演变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人脑这一高耗散结构自组织变异与外在世界同构对应的过程 ,是人脑系统自主进化的过程 ,整个过程充满着能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依法执政,执政为民,关注民生,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等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命题、新思想,特别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些战略思想体现在民主法治上,形成了人本法律观、和谐法治观、依法执政观、民生法治观、”三个至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思想、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法学理论上的升华,法治实践上的突破。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结合起来,实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有机统一;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立足国情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国际化同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商法原则在商事立法和商事司法中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商法原则的界定却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从“二原则说”到“五原则说”,学者们的见解各不相同。可以借我国《合伙企业法》修订的契机,从商法价值的角度对商法的原则进行法律重塑。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没有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规定制定权,产生的法律后果不是形成“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冲突,无需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裁决。“法源冲突论”的判断基础——民法变通规定是授权立法,存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缺陷。民法变通规定立法变化产生的后果是法源变迁,即民法变通规定的表现形式和直接产生根据都发生了变迁,形式上会逐步融入自治法规,其直接上位法基础变迁为立法法,这一法源变迁的理论根基是我国独特的宪法实施方式和“优惠照顾”政策理论。民法变通规定的法源变迁理论可以扩大到整个民族自治地方法律变通规定体系,最终能够起到统一法律位阶和完善法律监督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