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饮”,是古代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学士对此习俗多有曲解,致使以讹传讹,给后人造成一种神秘离奇之感。对此,本文欲以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习俗为例加以辨析,以求解“鼻饮”之谜。 有关“鼻饮” 的记载,最早始见于东汉人班固所著的《汉书·贾捐之传》。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立儋耳、珠崖两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综合作者生前于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五年写的《“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初稿)一书及《关于所谓“鼻饮”和“铜鼓”问题》(初稿)一文,加以整理,论点均依据原作,仅作文字订正。  相似文献   

3.
张嗣义 《政策》2006,(12):37-3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排污和生活垃圾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农村,由于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出现了“春饮泥水、夏饮药水、秋饮臭水、冬饮缺水”的窘境,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十分紧迫。为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潜江市按照“水厂建得成、企业管得好、群众用得起”的要求,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水改”新路子。“八五”和“九五”时期,潜江市曾多方筹资,兴建农村水厂318座,形成了“一村一厂”的格局,基本解决了全市90%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但是,在过去十余年里,全市95%…  相似文献   

4.
罗劲松 《今日广西》2010,(21):59-60
古代有人记下这样的奇闻: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曾有人“以鼻饮水”、“饮酒以鼻”。现代有人下了这样的结论:这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侮辱。  相似文献   

5.
茶俗茶礼     
有一句俗语叫“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日常所需,既是所需,就成为文化。有茶艺、茶令,又有茗具、茗粥,如东坡诗“偶为老僧煮茗粥”,是茶和米一起煮。又多有煮茶、沏茶、斟茶、品茶、饮茶等名称。唐代诗僧皎然,有茶饮诗:“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将茶饮提到极高境界。用茶待客,向长辈敬茶,又是一种礼仪。南方有对长辈敬茶习俗,清晨倒一杯香茶,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献给长辈。如今香港、广东等地还盛行这种礼节。这礼节颇有人情意义,有助于尊敬老人的社会风…  相似文献   

6.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谈及李白时用了“自称臣是酒中仙”之语,一般认为“臣”为人称指代词,“仙”是对李白神韵的展现,此实为一种解读上的偏误,阻碍了对作者创作心理的探究.杜甫所用的“臣”和“仙”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阐释,其中折射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出”与“处”之间挣扎与徘徊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7.
夏天一到,一些男性会拿啤酒当“水”喝。但啤酒毕竟是含酒精的低度酒,不同于果汁饮料,不宜用于解渴。尤其是以下几种人,更不要随意饮啤酒。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8,(1)
清代晚期的著名金石书画家赵之谦著有《勇庐闲诘》一书,简述我国鼻烟小史。“勇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鼻神之号,典故出自《龙鱼图经》。赵之谦在书中记述:鼻烟是明代万历九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带入中国的。明末清初,我国已有人吸鼻烟。他们把烟草制成粉末,贮于瓶内,用鼻嗅之,以图兴奋。后来,贮鼻烟的瓶逐渐由口小腹阔的“壶”代替,即称为“鼻烟壶”。清雍正年间,罗马  相似文献   

9.
也说“潇洒”季明志目前有一个词儿很流行,这就是“潇洒”。常听人说“要活得满洒些”。究竟何谓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满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不清真,萧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  相似文献   

10.
据典籍所载,在山东泗水东北,有一古泉,名曰“盗泉”。旧时人们常以“盗泉之水”比喻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淮南子·说山训》中说:“曾子之廉,不饮盗泉”。陆机在《猛虎行》中说:“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如果从古人这种比拟和引伸的意义上讲,“渴不饮盗泉水“喻义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信念和追求,理所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从合理发掘一切资源为人  相似文献   

11.
许晓明 《当代广西》2010,(21):56-57
哈节,又称“唱哈节”,是京族一年一度的村落公共节庆活动,主要流行于我区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沥尾、山心、红坎等京族聚居村。类似的哈节庆典在越南北部的京族社区中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哈节京语里称为“dinh dam”或“ngoi mam…‘dinh dam”,汉音记为“亭诞”,意指庙会;“ngoi mam”,汉语直译为“坐蒙”,是祭祀中的乡饮活动。至于“哈”,有两种解释,  相似文献   

12.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二》〔译文〕(简体字)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祭完之后,赏给手下办事的人一杯酒。他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不够喝,一个人喝还有余。大家在地上  相似文献   

13.
古人养身趣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感乾隆的“四勿”养生法乾隆皇帝寿辰89岁,是帝王中的长寿者。他在生活中很注重“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实在是言简意赅、发人深思。这里仅谈谈对“四勿”的一些感想。“食勿言”是指吃饭时不要说话。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不仅心思不能集中在咀嚼、吞咽上,还浪费许多唾沫(口中之津液),总之大大不利于消化。“卧勿语”是指既然躺倒了就不要多说话,因为说话时要运气,而躺着运动时气不顺,不利健康。“饮勿醉”妙在并不完全反对饮酒,而是告诫不能醉。因为“醉”即指脑神经已经酒精中毒,以致神志不清,对外不省人事…  相似文献   

14.
林华 《观察与思考》2008,(14):43-45
红酒常常被誉为“液体黄金”,正是由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所决定的。每年,那些著名酒庄精心酿制的顶级红酒,一直都是“饮君子”们争相追捧的对象。红酒收藏,不仅是时尚与品位的象征,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投资收益。特别是这个通胀年代,红酒投资或将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而受到热捧。  相似文献   

15.
吴华德属龙,一头浓发总是梳得井井有条,剑眉大耳,棱角分明的嘴唇和高耸的狮鼻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诚然,吴华德在事业上也是追求大气的。作为闽西房地产界的领军人物,他所开发的“裕锦园”、“水韵华都”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业内“神话”。吴华德是福州长乐人,1981 年他才17岁,从沿海来到山区龙岩,作为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商人,他摸着石头过河,当起了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当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话说明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然而人们只知道饮茶很有乐趣,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却不知道饮茶还有学问,如不同季节饮什么茶就大有讲究。祖国医学主张: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相似文献   

17.
绿色走廊     
秋令时节的饮食营养秋季又为燥气之令,燥伤津液,人们会感到咽干鼻燥,皮肤干涩,口渴欲饮。故秋季的饮食应以清淡滋润为宜。豆浆、稀粥、牛奶是必要的饮料,并适当地多饮开水。蔬菜应选用新鲜汁多的萝卜、冬瓜、西红柿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香蕉。梨是秋季的保健佳品。药食兼优的芡实,有生津开胃、滋阴止渴之效。用银耳泡发后煮烂加糖服  相似文献   

18.
孙敏 《群众》2024,(3):69-7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文中,引用了“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句名言。文中写道:“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海南》2011,(6):11-11
“盲眼神探”“独眼警官”“当代保尔”……黎定琦的绰号很多,都是百姓送的。他的生活习惯有些怪异:看电视用望远镜、读手机短信似用鼻嗅。他自称命是老百姓所救,愿拿命还老百姓……  相似文献   

20.
如此潇洒     
时下,常听有些人说“人要活得潇洒些,别太和自己过不去”。究竟何谓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潇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二是指舒畅、轻快。如白居易《兰若寓居》:“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这是古人对“潇洒”的理解。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潇洒”这个词儿的含义就更广泛而丰富了。它主要被用来形容人们的神情举止、生活状态等等,进而主要是被用来表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点向反义方面发展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