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服务视点     
知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含义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史称“打虎儿”、“打胡尔”、“打虎里”、“达呼儿”、“打乌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达斡尔”意为“耕耘者”。鄂温克族“鄂温克”是民族自称。该民族因历史上多次迁徙,造成居住分散,曾分别称为“索伦”、“能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意为“住在大森林中的人们”。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是“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裕固族裕固族自称“尧呼儿”,史称“撒里畏兀”、…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6,(2)
民族形成的标志,历来众说纷纭。比较汉族族称演变和壮族族称演变历史,可知族称作为民族形成标志具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使用族称作为民族形成的标志必须是本民族内部的自称,一些民族没有自称的族称记载,没有统一族称的民族也可能已经形成等局限性。反映自我民族意识的族称是民族形成的标志,但并非唯一的、必须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宁召开,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由于原称壮族的僮为多音字,可念同也可念壮,而且含义不大清楚,容易引起误会。1965年,周恩来建议把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因为  相似文献   

4.
越南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最大的是岱依族,有91万人;其次为侬族,60万人。关于岱依族、侬族的族源,学术界已有定论为百越族属。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有通过家谱、传说和风俗习惯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缺少历史的证论过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说:“从侬人的自称以及他们的家谱和传说中,表明其祖先原居中国境内,与中国壮族中的侬人支系同源,与岱依人族源亦近。”此处虽未明言其族源,但已指出是与百越族属的壮族同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权威性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认可,故秦钦峙的《中南半岛民族》、世界知识出版社编的《世界各国民族概览》皆因此说。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研究所编的《越南北方少数民族》一书则明言“侬人在古代属百越中的岱——泰语族。”岱即岱依,可见侬与岱皆源于百越。但仍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5.
广西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議:当此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之际,特向大会和广西各民族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賀。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富有革命斗爭傳統的一个民族。广西僮族自治区的成立,表明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团結合作关系更加巩固和發展了,这是僮族人民和我国各民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党和国家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相似文献   

6.
富宁县境内的彝族又称为“倮族”,分为“白倮”(自称“木歹”)、“黑倮”(自称“门吉”)、“花倮”(自称“克朵”)、“高裤角倮”(自称“莫空”)等几个部分,主要分布在田蓬、木央、睦伦、里达、板仑、新华等乡镇,其中又以木央人口最多。据统计,1957年田蓬...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部的金沙江大峡谷里,生活着彝族、苗族、壮族、傣族、傈僳族、汉族等各民族居民。在这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风情。但“甩磨秋”和“磨秋赛”,却是这些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是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四川与云南相邻,因而四川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川滇交界的盐源、木里、盐边、巴塘等县和攀枝花市邻。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杳,四川的纳西族有8542人。纳西族属古羌系的“越西羌”、“牦牛夷”。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方言区自称“纳西”,东部方言区自称“纳日”,历史上也被称为“么些”、“摩梭”。纳西族文字曾经有两种:一种是象形文字“东巴文”,一种是音节文字“格巴文”。四川的纳西族是明朝时从云南迁入并定居的,至今我省还有一个纳西族乡。我省的纳西族主要…  相似文献   

9.
仡佬族的族称有自称、互称与他称之分。遵义、仁怀、关岭等县仡佬族自称“哈仡”,织金县仡佬族自称“埃审”,大方普底乡、黔西县仡佬族自称“布尔”,大方青山乡仡佬族自称“濮”,普定县仡佬族自称“布告”,平坝、安顺仡佬族自称“褒佬”,六枝特区仡佬族自称“当佬”。仡佬族内各支系间相互称:红仡佬称白仡佬为“布欧奥”,称花仡佬为“布欧挂”,称打铁仡佬为“布那舍”,称雅意仡佬为“布搓外”。披袍仡佬称打牙仡佬为“那”,篾仡佬称找牙仡佬为“夺搂娄布郎”。彝族称仡佬族为“濮”。苗族大多数称仡佬族为“克”,亦有称为“友”、“直蚩”或…  相似文献   

10.
吴学忠 《今日民族》2005,(10):40-41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扑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布朗族的自称和他称很多,住在勐海一带的自称“布朗”,住在镇康一带的自称“乌”,在澜沧一带的自称“翁拱”,住在双江、云县、墨江一带的自称“阿娃”等;汉族和其他民族通称他们为“濮满”或“濮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一带是布朗族聚居地之一,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生活着67…  相似文献   

11.
三湘多奇才,这是世人皆知的。但在我熟悉的人中,被称为“奇人奇才”又写出“奇书”的,好象只有“荆蛮族”的著名学者林河先生。“荆蛮族”不见经传,是本民族的“自称”。林河先生认为现在的好多“族称”都是“他称”,不能反映民族实际,所以他采用了民族“自称”。可见这一称呼的来由已久。 在周建忠教授的《当代楚辞研究论纲》一书中,有一篇《林河论》专章,论说林河先生的研究成就。文章的开头,周教授就饶有兴趣地点出林河“号称‘奇人奇才’”,在文章的结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万(据1990年普查统计数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贵阳市郊区。其余,散居于贵州各地及邻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的族称是根据这个民族多数人的自称“布依”定名。按布依语,“布”是人们共同体的意思,也包含“民族”的意思。“依”即“夷”,“布依”意即夷族,源出“南夷”。 布依族旧称“仲家”,这是从另一部分布依族自称“仲布”的汉译得名。“仲家”族称见载史乘始于《元史》。鉴于民国年间个别方志对“仲家”释名含侮蔑之义,引起部分地区布依族群众对“仲家”族称反感,该族称现已废止不用。  相似文献   

13.
布朗族     
布朗族共四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和巴达,临沧地区的双江、镇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景谷、镇沅等县也有部分散居。布朗族人民居住的山区和半山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资源和地下矿藏都很丰富。过去,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临沧地区镇康县的自称“乌”,思茅地区澜沧县的自称“翁拱”,双江、云县、耿马、墨江等地的自称“瓦”或“阿娃”。邻近的其他民族则通称布朗族为“濮曼”。解放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相似文献   

14.
一、侗族的族称问题 侗族的族称和族源问题,是侗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学术界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1987年10月笔者的《侗族源于“干越”考》(《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与干越的“干”有音义上的对应关系,汉语典籍中释干为“水傍,故停水处”(《易·渐卦》《释文》引郑玄注),又联系侗族“依山傍水”的居住特点,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am~(55)、也都是江边、水边、河边的意思。现在看来侗族的自称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不能作出那样简单的解释。因此本文想从语源学和民族学的新角度对侗族自称的音义重新作出解释,以修正以前的观点,但本文不否定前文侗族与“干越”有族源关系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古代史上的若干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笔者拟就讨论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布依族的族称、族源布依族这个族称,是解放后一九五三年由本民族代表商定,报请中央批准定下来的。“布依”这个名称,是本民族中绝大多数人的本民族语的自称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批准广西省人民委员会1957年11月14日关于撤销桂西僮族自治州的报告,并且决定:撤销广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州及该自治州领导的百色、宜山两地区工作委员会。原由桂西僮族自治州直接领导的凭祥市及邕宁、武呜、上林、宾阳,横县、上思、扶绥、崇左、宁明、龙津、大新、天等、隆安、马山等14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设立邕宁专员公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一千八百多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原住民族只占少数。台湾原住民族在明清时代称为“土番”、“番族”,现在我们概称为高山族,或土著族、先住民,台湾当局称为山地同胞。现在,台湾原住民族还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并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他们的人口增加速度、人口密度、年龄与性别构成、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和职业构成等方面,均和全省一般人口的情形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毕际卡”,其本意一说是“本地人”的意思,一说“毕兹卡”是古代“伏羲”、“鼻息”(古羌戎的一支)的转音。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别称,殷周时称为“巴人”、“彭人”,春秋战国时称为“板盾蛮”,秦汉时期称为“武陵蛮”,  相似文献   

19.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20.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惊艳出场,一鸣惊人。而歌队所唱曲调主要来源于富宁县壮族的山歌小调。富宁地处中越边境、滇桂交界的“两国三省十县”接合部,有壮、汉、苗、瑶、彝、仡佬等民族杂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少数民族、古朴的民风民俗、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富宁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尤其壮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完整,被有关专家称为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往往不善说,而善唱。用山歌来表现生活,以唱歌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