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回顾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的历程 ,阐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划分与社会实践领域的一一对应关系 ,说明了其三位一体的关系实质 ,最后 ,就对新时期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政治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包括政治意识明、政治制度明和政治行为明三个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物质明是基础。政治明是保障;精神明是动力,只有三高度协同统一,才能有力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高公民民主意识;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这几个方面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2003年度四川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重点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文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意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建设的三个基本特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许多新提法、新表述,提出许多新观点、新理念,特别是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尤其令人振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把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并列为三大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它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新境界,必将把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目标的确立,把对社会文明的认识由两分法推进到三分法。“三个代表”使新时期的政治文明与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根本不同的含义。政治文明相对于思想文明而言要形成得慢些、晚些。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与思想文明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议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营造良好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0.
王振国 《中州统战》2002,(12):10-1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三方面的联系,即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社会的联系、人与思维的联系,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即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因此,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1.
孙岩  智淑萍 《前进》2003,(6):34-35
一、关于政治文明的概念关于政治文明的涵义,学术界并未达成较为一致的观点。目前有学者认为,政治文明通常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也即指人类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成果状态。具体的讲,政治文明是指每一种社会形态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发展的程度或水平,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一定社会的政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也有学者认为应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去考察政治文明。从静态角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成果,“是指人们在获取、运用、影响公共权力以分配利益的政治过程中的文明状态,其包括政治理…  相似文献   

12.
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明确社会主体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政治权力的传承和交接、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基本守则的制定、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舆论监督和民意调查等几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颖 《前进》2005,(9):49-50
一、我国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公民理性程度大大提高,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1)市场经济的“自治”性质,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和规约机制。相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有三个显著特点,即明晰的产权制度的界定、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法治经济。仅仅由于这三点,就足以培育一个“自治”的公民社会。国家界定个人产权,就是明确了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的最后基地。在此基础上,市…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 的十六大报告 ,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 ,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 ,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 ,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我们党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已经有20多年了 ,而明确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则是近几年的事。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这一科学…  相似文献   

15.
段志超 《湖湘论坛》2009,22(2):29-30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认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各自的性质、内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必须与人类政治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不能自立于人类政治文明之外;必须从我国的历史与国情出发,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和政治稳定都属于上层建筑,前者是政治统治者在政治上所追求的一种文明形态,后者则是政治统治者在政治上所追求的一种秩序状态。随着政治向现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政治文明建设往往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就我国现阶段政治文明建设来说,一是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要切实加强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实行依法治国;三是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指标是,国家治理的法制化程度、权力更迭的民主化程度、官民关系的平等化程度、政治参与的有序化程度.本文在分析了影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诸多因素后,着重阐述了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要从改变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入手,由党政不分向党政分开转变、由政策治国向法律治国转变、由无限型向有限型转变、由党管干部向党选干部转变.  相似文献   

18.
统一战线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把政治文明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单列出来。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统一战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韩振峰 《前进》2003,(5):9-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物质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这就是政治文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相似文献   

20.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呼和浩特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发展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的本质,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认识上的新飞跃,同时也为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推进呼和浩特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