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大学城”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兴起,并形成竞相发展的势头。如业已建成的北京东方大学城、广东珠海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以及规划之中的广州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合肥大学城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市30多所大学城在建或业已建成。对于“大学城”热,有学者认为,大学城并不是一个时尚的招牌,随处可挂;“热”的背后,既有必然性的一面,也有盲目性的一面。那么,什么是大学城?建设大学城意义何在?以武汉的情况,应不应该建大学城?如何建,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实现其功能?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及时地进行更多的、理性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大学城的“公共利益”之争 最近几天,南方某省的几所大学都在紧张做着搬迁的准备工作,根据省里的规定,他们这些大学在今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之前都要进驻该省全力打造的大学城,以达到省里“以建设一流大学城为依托,构筑与其经济大省体系相适应的教育地位”的目标。然而与一般人“搬新家”的热乎劲不一样,这些大学对搬迁却是百般不愿却又无可奈何。一位大学副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大学城问题上,他感觉是“被政府和商人联手架上了战车”。 据这位副校长介绍,他们学校的地盘本身  相似文献   

3.
大学城的架构:产业结构与功能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大学城的架构,可以从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布局两个1.大学城产业结构的老工厂、老企业实行关闭、外对大学城内产业进行优化,迁,形成一个更加优化的大学城方面进行规划。对污染大、效益低、市场前景差产业结构。以高等教育为核心主导产业,通过科技转化,大力发展光通  相似文献   

4.
一个美国人挖极低的价格.在某城30英里外购置了一片长期闲置无用的不毛之地。之后.这个人找到当地政府.他对市长说:“我有一块土地,想无偿捐献给政府。我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政府在那里建一所大学,因为我相信振兴美国的最佳办法是兴办教育。”市长当即欣然接受。于是.此人把2/3的土地捐给了政府。不久.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城矗立在这块不毛之地上。在大学城周边剩余的1/3土地上,捐献人修建了学生公寓、餐厅、商场、酒吧、影剧院等等.形成了大学城的商业服务带,其收益远远超出他当初购置整片土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董虹  刘璇 《学习与实践》2002,(10):13-13
1.要注重规模与质量的统一从我国已建和拟建的大学城来看,无论是征地面积,还是各级政府的投资或引导热情,都是空前的。但从普遍来看,似乎过分地注重了规模和面积上的赶超,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产业的一个关键内容——质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教育产业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其它产业一样,都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演进。2.武汉大学城的远期规划要  相似文献   

6.
<正>鄂政办函[2016]104号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1月2日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学城共享办学资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修渝  郑春海 《前沿》2007,(11):59-62
大学城功能发挥的关键并不是各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的简单"聚合",而是如何通过各高校共享办学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发展。本文在大学城共享办学资源的有效性基础上,针对共享办学资源中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城的发展模式衣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城”的兴起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应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探讨了“大学城”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大学城”的六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的建立在发挥武汉的核心辐射作用,促进湖北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武汉城市圈政府间合作还存在协调机构与协调方式单一,职能不全,缺乏法律保障的问题。因此,通过借鉴国内外政府协调的实践,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建立官方与非官方有效配合、相互促进的武汉城市圈政府协调机制对于提高武汉城市圈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全国国营农场经济学术讨论会,今年3月底在武汉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国营农场新体制的框架、职工家庭农场、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四个问题。一、国营农场新体制的框架和发展目标模式1979年以来,国营农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农垦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显现出来,它是以大农场套小农场(职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所  相似文献   

11.
李勃 《青年论坛》2009,(4):76-79
大学城是政府主导的带有共享教育资源特征的新的教育组织形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城的资源共享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动力不足,教育资源共享的制度、政策缺陷,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容单一、共享层次不深,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欠缺,效益效率不高等是目前我国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在教育资源共享下的机构组成及职能、教育资源共享的具体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序幕刚拉开,各个领域已展开了科技与人才的激烈较量。地处上海市杨浦区的“东方大学城”(已在规划建设中)在席卷全球的知识经济浪潮中应运而生,成为杨浦新一轮发展的契机与亮点。 一、规划建设大学城,有利于大学和大学的联合,符合新世纪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 无数事实已证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人才的多寡是体现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适应与发展能力的根本要素,21世纪的发展更是要求“以人为本”。当今世界,正处于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变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相似文献   

13.
政府转型政府转型作为政府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其目标取向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简言之,政府转型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补和一般性的政府职能转换、机构调整,而是重新建构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楚小庆  张文辉 《前沿》2004,(2):71-75
在当代中国 ,全球化浪潮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 ,为建设大学城提供了机遇。构建大学城的过程 ,实质就是大学核心功能转化的过程。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 ,要完成这一转化 ,面临诸多困境 :跨越社会发展阶段所导致的构成形式上的“聚”、“散”问题 ;引进西方成熟发展模式后必然面临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以及以“自由”氛围的形成为基点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分析了它们的实质 ,并进一步就如何解决矛盾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武汉城市圈建设需要大量的各方面的人才,可从武汉城市圈的现有人才状况分析,人才又十分匮乏。与此同时,湖北是一个教育大省,教育资源雄厚,但却出现了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只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探索和完善湖北高校服务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模式,调动高校、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高校就一定能够为武汉城市圈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满足城市圈建设的需求,不断推进武汉城市圈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地处华夏腹地,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大上海”、“大武汉”的称谓,把武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九省通衢”,不是简单的交通概念,而是集交通运输、金融贸易、工农业生产、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众多方面为一体的、融合东西、汇集南北的区位作用的表现。武汉的发展,就是依托一个“中”字。依靠“中”,集聚物质的与精神的财富,推动自己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中”,吞吐四方,为友邻服务,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青年探索》2007,(2):95-95
哥丁根是德国著名的四个“大学城”之一,这里居住着哥丁根大学三万多名学子。在大学校园行色匆匆的人群中,记者遇到了凯斯婷。她是哥丁根大学传媒学专业的学生,今年25岁。  相似文献   

18.
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体系,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优化结构。这种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是顺应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重点推进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加快城市圈企业总部向武汉中心区集中、生产基地向周边扩散的双向转移,并明确城市圈各个城市发展定位,引导人口在城市圈合理流动,最终形成城市职能体系与产业组织体系、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三者协调发展的局面。为此,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深化体制改革,构建起城市圈各个城市间产业分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微观层面则需要企业加快组织转型与创新,形成城市圈内新型的产业网络组织。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与举办者存在四种法律关系模式,即政府专制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主导型模式和高校自治型模式。我国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弊端严重束缚了我国大学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和大学兴起新一轮制定章程的背景下,理顺大学与举办者的法律关系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和重要课题。应当坚持依法治理、大学自治、宏观管理、协作互动原则,以去行政化改革为契机,重新梳理界定大学与举办者的法律关系,实现政府集权模式向高校主导模式的转变,在大学章程中明晰大学与举办者的权利、义务边界。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与市场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明确各自的职责。我们既不会追求小政府大市场,也不会以政府排挤或压制市场活力。公共事务的治理将有赖于整个社会中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