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立新 《政法学刊》2006,23(1):76-80
为实现审判中心主义,必须抑制侦查对审判的影响,通过一定诉讼机制,实行侦审阻断。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由于侦审阻断机制不健全,导致侦查中心主义,庭审流于形式化、走过场。应借鉴域外两大法系的做法,正确理解侦审阻断的概念与法理,完善我国侦审阻断机制。  相似文献   

2.
花涛 《政法学刊》2003,20(3):76-78
自实施侦审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以来,侦查办案工作在调查取证、讯问犯罪嫌疑人、办案时限、法律文书制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其生成原因是多层面、多方面的,需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取证质量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以往讨论公诉卷证并送所导致预断及其不良后果,均预先设定英美陪审团审判之立场,因此强调审判者须以空白心态进入庭审。但职业法官审与陪审团审判模式存在诸多本质区别,两种模式对防止预断的需求并非一致。于中国的刑事审判而言,印证证明模式的存在限制了预断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侦诉阻断机制是我们借鉴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一、影响 (一)侦查人员忽略预审职能降低了案件质量。 1、公安撤消预审部门后,某些侦查人员的观念、意识没有改变,仍停留在他们的任务只是破案,其它证据核实、审查不是他们主要任务,而没把预审的职能肩负起来。 2、侦审合并是侦查人员一项新的尝试,许多干警缺乏预审专门知识,如何对侦破后的刑事案件进行预审,没有很好的方法和措施。 以上两点原因致使案件出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5.
一、顺应形势,端正审查起诉工作的指导原则 面对新的情况和形势,基层检察院领导和审查起诉部门同志必须端正思想,转变观念,对审查起诉工作重新进行定位调整,要着重强化和把握“三个原则”:(一)“证据第一”原则。证据是用以定性定罪的关键。审查起诉部门或办案同志应牢固树立“证据第一”的思想,牢牢把握用确实、充分、全面的证据来证明犯罪这个基点,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放松。(二)履行监督原则。无论公安刑侦体制如何改变,出现怎样新的情况和问题,检察审查起诉工作立足点都应放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鉴侦合一"现象,违背了鉴定活动与司法活动分离的法定原则和科学鉴定的客观公正立场.鉴侦分离机制要求司法机关内部鉴定机构独立化,鉴定活动与司法活动的界限应予以明确,还应通过将侦查与鉴定工作任务、组织机构进行分离,纠正刑事诉讼法关于"鉴定"的立法表列来区分鉴定与鉴别的关系,进而构建鉴侦分离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我国司法界、侦查学界对公安机关部分侦查部门实行“侦审合一”的种种不同认识,从侦查程序和实体的角度,对“侦审合一”的程序不当和实体上可能造成的消极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我国现行预审机制的改革和立法调整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侦羁分离     
吴莹 《法制与社会》2011,(3):156-156
近年来犯罪嫌疑人在被羁押看管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侦羁合一管理体制的弊端,对实行侦羁分离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论证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控辨对抗庭审方式的确立和运作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与之相配合。本文从侦控体制和侦审关系改进缘起出发,以侦控、侦审关系的一般原理为依据,在分析现今侦控体制和侦审关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并借鉴和参照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对侦控体制和侦审关系的改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顾德镳  杨引 《法学杂志》2003,24(2):46-48
建立和推行刑事诉讼审前侦诉模式 ,必须遵循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依法引导、加强监督四项原则 ,明确规定公诉引导侦查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间 ,重点是规范引导的程序和方法 ,从而使公诉引导侦查机制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付翠 《政法学刊》2009,26(2):88-92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作为一项特殊的刑事侦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领域,并在侦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侦查讯问阶段可以帮助讯问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准确评估并为讯问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可以帮助讯问人员准确了解嫌疑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审讯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影响犯罪心理画像准确性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人权保障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力度成了各国人权保障水平的标志。侦查阶段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而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更容易受到侵犯。对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精神,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侦查讯问制度,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我国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3.
唐兢  胡凯 《政法学刊》2009,26(2):83-87
侦查讯问是案件侦查和刑事诉讼中的常用措施,各国由于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侦查讯问制度的内容不尽相同。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讯问主体、对象、程序、方法、时间等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问题与侦查讯问是紧密相关的,沉默权制度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行为策略的实施和利益的分配。传统上关于沉默权问题的探讨过于抽象和意识形态化,无法使人得出对沉默权的理性认识。以经济学的市场商品理论来理解沉默权,从崭新的视角审视这一制度,帮助研究者们全面、理性地认识沉默权,并借此分析侦查讯问的互动状态,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护无辜者。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控审分离原则的主要价值在于保障裁判者的中立,防止追诉权的滥用,从而强化辩护职能。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配合制约”原则的影响下,我国现行刑事诉讼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控审不分现象极其普遍,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应当通过程序的完善和司法体制的改革,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6.
讯问的心理实质是促使犯罪嫌疑人由拒供、谎供到真实供述的态度改变过程。影响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因素有认知性因素,情绪情感因素,情景因素,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促使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心理策略有,正确利用恐惧唤醒,恰当使用单面或双面证据,合理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有效组织不同层次的说服信息,建立与犯罪嫌疑人的可沟通的关系,设计讯问场所与营造讯问气氛。  相似文献   

17.
刘国旌 《政法学刊》2005,22(1):60-62
近年来,我省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聋哑人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对这特殊群体的侦查讯问时要找准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障碍,抓住时机,开展政策法律攻心,瓦解其对抗情绪。  相似文献   

18.
陈卫东  孟婕 《法学论坛》2020,(3):120-129
经过《刑事诉讼法》三次修改,中国的刑事辩护制度在立法上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已与国际规则和标准接轨,律师的各项权利不断丰富发展,日益完善。但时至今日,唯独律师在场权没有落实。西方法治国家均建立了讯问时律师在场权,并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模式。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入法,律师在场权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其在我国已具备现实可行的条件和契机。鉴于制度本土化的诉求,应当考虑借鉴消极面向的基本范式,即以监督和事后反馈的方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不受侵犯。同时,制度改革需要详细构建侦讯期间律师在场权的适用范围、供给来源、权利类型和流程设计等规则。  相似文献   

19.
程军伟 《法律科学》2010,(5):141-147
随着网络等信息类犯罪的不断涌现,侦查管辖问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关于侦查管辖的立法更突显出其不足及不能适应侦查实践之需求,因此研究探讨侦查管辖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立法建议就成为当务之急。尽管立法建议可能只是偏颇之见,但依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20.
侦查基本原则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晓彬 《现代法学》2003,25(1):68-73
本文从分析侦查的基本原则与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决定侦查基本原则的两个关键因素——侦查目的和侦查价值,从侦查的程序法治性原则和技术性原则两个层面阐述了侦查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