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扩宫致抑制性死亡2例报告刘体伦扩宫致抑制性死亡在法医临床和临床医学工作中较为少见。笔者通过对二例扩宫所致抑制性死亡的检验鉴定认为,只要详细了解死者生前健康状况、人流手术全过程、对尸体进行系统地解剖及病理学检验,在排除其他致死亡病变的基础上亦不难得出正...  相似文献   

2.
<正> 在司法实践中,有时碰到这样的案件:死者生前身体健康,受到轻微外伤后突然死亡。(见下面三个案例)这种现象,法医学上叫做轻微外伤引起的神经抑制性死亡。神经抑制性死亡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脏抑制系统过度兴奋,导致心搏骤停而发生的突然死亡,常见于机械性损伤、机械窒息和某些急死案例,是法医学上公认的人的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死因之一。就外伤引起的神经抑制性死亡而言,具有外伤轻微、死亡迅速、尸体上没有致命性病理形态改变等特点,一记耳光、  相似文献   

3.
陈龙  李中 《法医学杂志》1999,15(3):131-132
通过对食用河豚鱼干致死案例的系统法医学检验,详细探讨了河豚中毒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有关问题,包括河豚毒素的特性、中毒致死量、TTX的提取、毒理作用、中毒表现、法医学鉴定要占量检测方法等,强调指出,案情、TTX的定性和定量检验、尸检见发绀、胃肠胀气并能排除其他死因,结合动物实验,是明确河豚中毒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4.
导致死亡发生的疾病、暴力或衰老等因素即为死亡原因,简称"死因"。确定死因是法医病理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法医实践中,死因鉴定错误时有发生[1],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3]。对于死因鉴定错误的案例,国内外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对鉴定错误成因的系统分析。机械性窒息是法医实践中常见的死因,尸体征象表现为颜面部发绀、瘀点性出血和器官淤血等,称为窒息征象。其不具有特异性,不同尸体变化较大,与窒息相关的案例容易产生误判。本文选取某地经办的3例窒息相关死因鉴定前后不符的案件进行纠错分析,为避免死因鉴定错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犯罪嫌疑人被采取传讯、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后,在被羁控中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死者亲属获悉后的最初和最基本要求就是鉴定死因,死因鉴定的科学和公正直接影响到死亡事件的处理。实际工作中,由于侦查机关在死因鉴定中的工作方法上存在若干问题,导致死者亲属对死因鉴定中结论不服,要求重新鉴定,甚至引发屡次上访或集体上访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政法机关的形象。为此,研究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羁控中死亡的死因鉴定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这类死亡事件的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死因鉴定中存在的问题(一)死因鉴定…  相似文献   

6.
司法实践中,存在多份重复性甚至冲突性死因鉴定意见的刑事个案频发,确认死因往往成为核心争点,如何审酌鉴定意见证据、认定实体事实继而成为法庭裁判的重心.但现行法并未识别死因鉴定意见较之其他类鉴定意见的特殊之处,以致一般性审查判断规则在具体适用中显得僵化.法庭对死因鉴定意见的“遵从”导致质证缺乏对抗性;死因鉴定意见所隐含的经验性、知识性、传闻性表明其并不自证其可靠性;死因鉴定意见具有间接证明属性,自身无法充足对死亡相关事实的完整证明,需要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死因鉴定意见要求鉴定人对尸检过程、尸检操作规程、意见作出的依据及意见认定等作出解释说明.为此,有必要在反思现行法不足的基础上,重塑死因鉴定意见审查判断的体系性规则:以审判中心主义为统摄性要求;确立被告人对质权,使其有权质疑并挑战控方证明;鉴定人出庭就死因鉴定意见做出解释与说明,此为死因鉴定意见可采性的程序性要件;明确专门知识人及其意见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增强质证充分性、有效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当前法医尸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法医尸体检验工作,在刑事、民事诉讼和非正常死亡的死因判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作者从许多信访、上访和重新鉴定的案例中也发现,一些案例之所以成为“老大难”的案件,多源于初检的失误,其主要问题如下。一、尸检不全面先入为主或满足于发现一种能构成死因的变化而不作全面系统解剖,结果漏掉了真正的死因。如一婴尸原结论患融合性小叶性肺炎致死,后经开颅证明死于闭合性颅脑损伤(他杀)。可见,不排除暴力死因绝不能鉴定摔死或一般病死。二、观察不细致肉眼观察是法医尸体检验的关键性第一步,是其他任何仪器不能取代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盐城地区医疗纠纷死亡案件的发生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医疗纠纷死因鉴定的要点。方法从年度发案数、医院分布特点、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死亡原因等方面,对60例医疗纠纷的尸体解剖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医疗纠纷死因鉴定案例中,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等主要科室,内科最多。结论公安机关承担辖区内医疗纠纷死因鉴定有一定优势,且有利于当地检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肺是机体最大的呼吸器官,缺氧时肺组织细胞快速发生损伤性变化,同时激活自救通路,进而引发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机械性窒息死亡是由机械性暴力引起的急性呼吸障碍导致的死亡。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尸体内部征象,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精准死因鉴定一直是法医病理鉴定的难点。本文回顾了缺氧条件下肺组织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探讨了将这些变化用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精准死因鉴定的可能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袁洲 《法制与社会》2013,(19):260-261
法医学死因分析及其参与度划分规范的问题是法医病理鉴定实践中的一个重难点的问题,但是又是必须掌握和探讨的问题,它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法医学死因的理论更加的完善,对于法医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能够正确的辨明各种疾病以及损伤和其他因为外界的原因而引起的死亡,这对于死因能够及时做出科学正确的鉴定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公安机关的办案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能够辅助和帮助公安机关即使了解死者死亡的原因,并找到破案的证据;同时能够为司法机关的审判量刑一起赔偿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人民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法医人员要重视法医学死因分析及其参与度划分规范的探讨,结合法医学死因鉴定的实践经验,对法医学的死因及其各类死因的相互关系,各类死因参与度划分规范上来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来将法医学死因在法医学内达成统一规范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以法医学有关死因鉴定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中死亡原因的定义和疾病统计采用根本死因的单一选定原则,结合典型案例探讨死因鉴定思路和死因辨析问题,以期规范死因鉴定,提高鉴定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过敏反应死亡案例分析,探索过敏反应死亡法医学鉴定标准,为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地区1998—2008年59例诊断为过敏反应死亡案例,对案例中死者的临床病史、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尸体检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59例过敏反应死亡案例中有58例死于药物过敏(其中77.6%为抗生素),正规医院与非法行医各占37.3%和61.0%,过敏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颜面发绀等,自接触过敏原至死亡从1 min到3 d,血清总Ig E浓度50~576.92 IU/m L,临床表现和病理解剖检查结果也有明显改变。结论在排除其他死因基础上,综合分析案情、病史、临床表现、尸检结果,可以得出过敏反应死亡的鉴定结论。其中案情调查(包括过临床病史、过敏原接触史、临床表现)对诊断过敏反应死亡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在法医病理鉴定实践中,作为诉讼主要证据的法医病理学死亡原因鉴定意见经常会存在或引发以下问题:(1)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死亡机制等概念不清或相互混用,如把“器官功能衰竭”作为死亡原因等;(2)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概念不清或相互混用;(3)直接死因与辅助死因概念混淆;(4)伤病等多因素致死的案件中,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死因构成中的作用区分不清,盲目放大或缩小损伤(疾病)等在死因中的作用力;(5)司法人员及社会大众对法医学死因分析、结论认知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每个州都有关于尸检的立法规定,虽然每个州都有,但大致内容相似。以巴伐利亚州为例,每具尸体都得由医生检查,进行死亡、死亡方式和死因鉴定。(法律规定:医生由于粗心或故意将死因诊断错误将罚款和坐牢一年,或单独惩罚其中一项)。当经过医生鉴定后,认为不是自然死亡和怀疑非自然死亡或死因不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昆明地区涉及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法医学鉴定问题,为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法医学鉴定和相关立法提供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1998年至2003年间受理的昆明地区涉及医疗争议的死亡事件160例(包括医疗纠纷和非法行医死亡案件)的法医病理鉴定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应用法医病理学死因分析理论,对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司法鉴定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昆明地区医疗争议死亡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育龄妇女发生死亡所占比率最高;其次是5岁以下小儿发生死亡;分娩中或分娩后胎儿迅速死亡居第三位;在后两者中男性死亡发生率高于女性。在非法行医死亡案件中,医疗过错参与死因构成的比率为88.89%。结论昆明地区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和医疗过错发生率与国内外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法医学鉴定采用"六等九级法"对医疗争议死亡事件中医疗过错对死亡发生的作用及其参与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尸表检验用于交通事故死因鉴定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例交通事故相关死亡案例,对比尸表检验死因鉴定意见与最终死因鉴定意见的异同,并对尸表检验在交通事故死因鉴定中的准确率,主要对误、漏诊类型及其占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基于单一尸表检验出具的死因鉴定意见中,与最终死因鉴定意见相吻合的仅占35%,而存在不同程度误、漏诊的高达45%(Ia类严重误诊占5%,Ib类严重漏诊占5%,Ⅱb类部分漏诊占35%),另外20%无法明确死因。结论 孤立的尸表检验在交通事故死因鉴定中的可靠性较低,建议将尸体断层影像学技术作为常规检查,并联合应用尸体解剖以提升法医学鉴定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创伤5天以后死亡66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司法实践中,严重创伤后于短时间内死亡的案例,由于案情和死亡的因果关系明确,很少引起死因纠纷。但是,伤后经过数天以上死亡者,常引起死者亲属或其他当事人对死因的疑议,导致法律或医疗纠纷。因此,有必要探讨严重创伤经过救治数天后死亡案例的一般法医病理学特征,为死因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受理的经系统尸检案例中66例外伤5天以后死亡的鉴定资料,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北华大学医学院法医教研室1989~2003年间受理的各类与外伤有关的尸检案例214例中,伤后24h内死亡132例,1~5天死亡13例,伤后5天以上死亡66例。选取外伤后5天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一例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医疗问题鉴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性休克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思路及关键点,从而为审判提供划分侵权责任及医疗赔偿的科学依据。方法详细报道一例低分子右旋糖酐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两级医疗事故鉴定,法医学鉴定及二次不同的法院判决结果的医疗纠纷案例。结果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均认为该例属医疗意外,不属医疗事故,一审判决驳回起诉。法医学鉴定认为在对该例的抢救过程中确存在不当之处;患者确因药物(低右)过敏性休克死亡,未发现院方有违反医疗常规的行为,对该例的治疗方案属非必要治疗措施。在抢救过程中,肾上腺素没有作为首选用药,肾上腺素应用不及时,药量不充足。因抢救地点的限制致使抢救质量不好。据此,二审判决被告院方对患者方予以赔偿。结论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法医学鉴定应注重:①全面审查所提供的详细医疗材料,分析整个医疗过程的临床变化特点;②全面尸检;③进行药品检验、毒物分析;④排除疾病及其它死因;⑤进行确证死因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死因及医疗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如存在医疗不当之处,分析此种医疗不当在患者的死亡中的关系比例,并适当表述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19.
非法行医一直是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的违法犯罪行为 , 但目前非法行医仍不少见 , 并时常有致人死亡的案件发生 . 本文收集我系十多年来经检验鉴定的 20例非法行医致人死亡的案例 , 总结分析其死因和特点 , 并探讨这类案件的法医学检验和鉴定 .  相似文献   

20.
法医学死因分析及参与度问题是法医病理鉴定实践中的难点,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法医学死因分析及其参与度划分规范的探讨》一文作者思维活跃,设想将损伤原因和死亡原因及其参与度、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等问题统一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编辑部请有关专家审阅此文后认为,该文章作者的某些观点新颖、独到,但也有部分观点存在商榷之处。如死亡诱因能否归类至死亡原因?根本死因的参与度是否必然大于50%?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欢迎广大法医工作者就上述问题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完善和指导法医死亡学的理论与鉴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