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走出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了一个新时期。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特别是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同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同时,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4.
<正>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进入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选拔培养党外人士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据统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要继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光荣任务。在这一光荣任务面前,我们公安工作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基本路线。它是在总结了我们党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具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地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经验,主要包括:明确执政能力建设战略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站稳人民群众基本立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略、建构科学有效制度机制、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七条。立足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探求和总结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党执政能力建设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也使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年来.我省各级统战部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开展各个领域的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在继承和坚持毛泽东同志多党合作思想的基础上,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国五十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同,把发展放在不同的位置,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是极为不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新的时代,在中国正式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并逐步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事业,从此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视从思想上建设党,奠定了党的先进性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了党的先进性作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党的先进性内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与时俱进求发展的构想,保持了党的先进性本色。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和社会的发展性,延续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轨迹,并不断在实践中赢得了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当代两种主要的也是相互竞争的经济体制。在20世纪末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中,市场经济几乎一统天下。然而,一些左翼学者以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点,提出了新计划经济论。他们认为计划经济具有优越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计划经济进行革命性改造,可使计划经济更客观、更具有反应性。新计划经济论总体上还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构想,存在一些本质性的缺陷。但新计划经济论提醒人们,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不等同于新自由主义,要注意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循环经济法的缺失,便难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法是涉及多种学科的法律,因此,运用自然科学、经济学、法学理论研究和构建起循环经济法是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陕西应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陕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植绿色环保产业;注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建设总体部署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本质要求是把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水平,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们必须看到,贵阳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不断增强贵阳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贵阳,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文章在简述贵阳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对贵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作了评价,提出了贵阳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后危机时期我国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后危机时期,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原来的经济模式将不断调整,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日益推出,各国为了重振经济,恢复较快增长正在展开一场新的角力.为了在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国必须把握世界经济形势,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与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开放水平,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目标,以深化国内改革作为提升开放效益的战略重点,加快加工贸易战略的转型与升级,努力实现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关于开放效益的科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民营经济对于转型期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着示范和推动作用,不仅在经济增长方式、增长量上体现出来,而且从产权界定、制度创新、交易费用的节约、信息交换的对称、体制运行的一致均衡化等制度因素上发展、完善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运作。一个制度向另一个制度转轨的完成,或新的制度替代旧的制度,往往是以新制度规则的确定为标志。建立和巩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并且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为其进一步提供良好的整体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对于我国最终实现向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平衡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萍 《外交评论》2004,(2):85-89
外资跨国并购是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它反映了跨国公司在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战略行为的调整。鉴于这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应从开放条件下如何发展国内经济的深层次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利用它,让跨国并购方式在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目前,循环经济要求"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之所以难以成为企业自觉的选择,是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资源无价观念影响、资源市场价格偏低、资源价格体系扭曲、资源价格管理混乱和资源环境补偿不足等诸多的价格障碍。要突破价格障碍,必须树立资源价值观念、完善资源定价制度、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创新价格管理体制并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循环经济走上正轨并发挥其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经济发展形态,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将采取更为积极而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发挥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领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