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析生命美学的人学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人学的维度,生命美学立足于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命题,肯定了现实的生命存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点,美在于超越中实现人的精神自由,是在人性的完善与提升中实现向人的生成,只有生活在审美境界里人才真正成为人,即人全面地占有自我的本质。生命美学具有人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强烈的孤独感和绝望感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着力表现的现代人感知世界的人生困境。孤独与绝望的交响,共同合奏了人生困境与迷惘的悲沉乐章。以《变形记》和《局外人》两篇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为例,人类生存的异化与沟通困境最为突出地催生了这两种现代人的情感,而走向死亡则成为其所选择的反抗和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3.
赵锦荣 《理论视野》2013,(12):72-74
庄子阐发的人的技艺活动并非着力于对现实层面的人的技能活动的描述,而是为了展示人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庄子并非断然否定技,他只是反对被机心所裹挟的技。庄子所揭示的技中蕴含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既是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也是人的自然自由的美的生存意境,表达了庄子对人的本真生存、人的自由的人性化的生存形态的追求,具有超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为基础,要求在实践中改造自然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的实践态度追求"乐山乐水"的美学境界。这两种理论形态都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完善我国生态伦理制度的建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说都是不可少的.我们应当正确看待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那种把两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褒此贬彼,或贬此褒彼的看法,都是片面的、有害的.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主要表  相似文献   

6.
意境与境界,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界定与分析,尚存在诸多争议.文章认为,意境说的理论源头是"诗言志说"与"比兴说",作为美学范畴,意境或境界即诗歌艺术形象;作为哲学范畴,境界则指人生境界,其最高形态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5)
生存伦理是以人的生存为核心的各种伦理关系,它具体关注和反映的是生存与主体生命的尊严、生存与主体的独立与自由、生存与求生方式以及生存需要控制下的主体之间等各方面的关系。谭恩美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伦理观,尤其是女性的生存伦理观:为了生存,她们可以合作、隐忍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独特的女性生存伦理观呈现出"爱重于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0)
公共科技政策通过规范和引导科学研究、公共技术等的开发活动,营造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符合了代际伦理所关注的人类长远生存利益。基于对公共科技政策代际伦理维度的思考,有利于理性认识和评价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帮助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朱京安 《理论探索》2016,(4):113-117
《劳动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一商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排解机制,这是一种非诉与诉讼方式相得益彰、互相补充的制度设计。然而,看似设置合理的劳动纠纷处理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并非人们所预想的那般行之有效。由于仲裁和诉讼是最重要的劳动纠纷化解机制,所以"先裁后审"模式备受争议,饱受批判,正因为如此,二者程序衔接和相互关系的处理就成为人们探寻完善之道的"焦点"。"或裁或审"模式契合了效率与平等的一致性,不仅具有合理性也具有现实基础。当然,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构建我国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会使"或裁或审"模式的运行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全球伦理的漫长道路上,佛教伦理将起到重要作用。佛教伦理一直保持着与全球人类伦理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与境界。佛教伦理已经具备了为全球伦理作出贡献的基础,并且可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佛教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亦应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全球伦理所淹没。  相似文献   

11.
相较于西方主客对立、"我"与"非我"相互隔阂的文化传统,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伦理,提倡我与"非我"良性互动、相生相成,曾被视为挽救西方自我中心困境的"伦理金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愈益呈现全方位生生互动的现实趋向,单一的推己及人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而深刻的有效互动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时代实践平台上,拓展推己及人所蕴含的良性互动理念,整合儒家"推己及人"、道家"以鸟养鸟"、墨家"为彼犹为己"的传统资源,实现忠恕伦理的全方位拓展,已成为现实的必需。  相似文献   

12.
刘星  傅敏 《学理论》2012,(15):17-18
死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内在规定性,它无时无刻不在羁绊着人类前进的步伐,将人类笼罩在永恒的死亡阴影中,作为肉体终结的罪魁祸首与"个人的一切努力归于失败的可能性"的死亡,人类从生存即创造的角度对其进行可彻底的否定。死亡是否究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切最使人恐惧,最令人绝望的罪恶源泉?是否是于个人,于社会,于自然都毫无价值可言的导向虚无的悲剧事件?如果我们抛开死亡是导致生命创造性与价值性彻底丧失的成见,用理性的眼光对待死亡,其实死亡是有价值的。思考与探讨死亡的价值对处于现实中的人推动、实现其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谢仁生 《学理论》2012,(26):34-35,76
侗族人持有一种把动植物或天然物视为祖先的"母体原型"直观思维形式。侗族歌谣中"先造山林、再造人群"歌词典型反映了侗族人把自然视为主体,人为客体的生态伦理观念。在农业生产中,侗族人世世代代传承着"稻—鱼—鸭"生产模式,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侗族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虽然难以被现代人理解和复制,但是,对于今天这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地球而言则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旨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和谐共荣的生态局面.生态伦理学的兴发与前者有着共同的愿景,意在从伦理的视角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寻找道德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向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的承担者是不断觉悟的人,生态伦理的关怀对象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生命形态,人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莫把"能为"当"应为",以整体性的眼光关照自然,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在充满险恶和诸多困境的世俗社会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庄子不能追求统一的人格模式,当然也就没有统一的生存方式。这些生存方式主要有"无用为用"、"缘督以为经"、"内直而外曲"等三种。这些生存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保全生命,并且为实现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而采取的一些无奈而巧妙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伦理自主性是行政人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行政人伦理自主性的养成一方面以其对行政工作与行政伦理的必然性认识为基点,另一方面又以其自身的坚定意志为保障,同时合理的制度规范提供的伦理生长空间也是伦理自主性获得的重要外部条件。拥有了伦理自主性,行政人就具备了向“价值人”目标迈进的基础,就能超越以往“经济人”和“道德人”定位的各自局限,将其个体利益的实现蕴于对组织目标的追求中,以伦理自主性为动力,追求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进而达致行政人之间及其与公众的外部和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组织化或制度化过程,公共管理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伦理意蕴,其管理行为、权力运行、政策制定及制度安排或多或少地都从伦理那里获得了公共治理的道义支持和伦理合法性。公共管理严密的结构性也决定了其伦理诉求的有机性,制度伦理、政策伦理和职业伦理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的基本伦理体系,并在效率、正义、责任和和谐等价值准则的引导下,发挥着规范、选择、引导和维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通过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生产必然采取的剥夺自然和人的不道德形式,协同进化则表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任何片面强调"斗争"与"合作"的环境伦理话语都缺乏辩证的方法论基础和恰当的政治-伦理考量。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建构及其实践从属于更广大的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野蛮性的政治批判运动中。  相似文献   

20.
由艳霞 《学理论》2010,(10):179-180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追求并表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在哲学与美学思想体系中、在儒家的人格塑造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审美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