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动态     
“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成功举行 为检验我省防灾救灾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防灾救灾能力,5月11日下午,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四川省2012年‘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正式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要把防灾救灾工作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防灾减灾并重、兴利除害结合、治标治本兼顾。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多次不避艰险、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导,并形成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一系列思想: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注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寻找规律总结防范方法;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导安抚群众情绪,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战胜危机;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推动形成党和政府为主导、军队为重要力量、群众生产自救的救灾格局;要求干部深入实际、靠前指挥、敢于担当,不断提高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并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这些思想对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面对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贵州面临怎样的形势,又有哪些应对举措?近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就此专访了贵州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柴劲松。  相似文献   

6.
正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视察,对进一步发扬唐山抗震精神,推动河北发展和当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给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党员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鞭策。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细而又细、紧而又紧地做好灾区群众安置、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等,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省军民同心,众志成城、日夜奋战,抗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国家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且多数国家应对经验不足。从韧性减灾视角来看,成都建城三千年以来,城址未迁、城名未变,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少有的"韧性城市",城市的抗灾力、适应力、学习力和恢复力均经过了历史的考验。通过成都与南亚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合作交流和互相借鉴,将成都在都江堰防洪和汶川地震等灾难中积累的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经验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减灾文化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利于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科学防治、应急救援精准高效、灾后重建安全韧性提供科学指导,为保障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交通道路运输通畅、经济发展稳健持续提供科技和能力保障,为建设更具韧性的"一带一路"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减少、应对和恢复过程中,政府如何正确地对外宣传并成功引导社会舆论,就成为政府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重大公共治理课题。1.将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工作纳入常态机制建设。目前,民政、气象、农业等各部门开展了一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传,但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政府日前出台《辽宁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详细阐述辽宁省未来防灾救灾的思路和措施。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预防为主、综合减灾。3年内,全省将基本建成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全省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到户率达到98%以上。创建200个减灾示范社区;确保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能  相似文献   

10.
加强渔业防灾减灾工作是实现渔区人民财产安全、促进渔区经济社会繁荣的迫切需要。文章在认真调研福建海洋灾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对福建渔业防灾减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思考,提出科学把握渔业防灾减灾规律,加快构建渔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7月27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云南海埂会堂隆重举行全省抗旱救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议指出,全省抗旱救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要继续大力弘扬抗旱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切实把这场特大灾害转化为加强薄弱环节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契机,从根本上增强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速览     
刘奇葆:进一步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四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我省将在5月11日举行全省范围的防灾救灾大演练。为了解大演练准备情况,4月23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专程前住成都崇州市街子镇主演练场实地视察,提出要进一步突出实战性,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抗击和抵御自然灾害中,尽量把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一直是福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抗灾救灾、防灾减灾,成为福建历届党和政府倾力主抓的工作之一.为了从根本上增强我省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94年开始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防灾减灾五大防御体系,即工程防洪体系、蓄水工程体系、洪水预警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和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五大防御体系建设提出的由来,意义何在?实施10年来,进展情况如何?是人们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重要言论     
《当代贵州》2011,(15):6
温家宝:强化政府防灾减灾职责完善应急机制5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时强调,要全面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各级政府防灾减灾职责,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  相似文献   

15.
陈坚 《学习月刊》2014,(24):102-102
救灾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缓解社会矛盾、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减灾救灾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减灾救灾政策、体制、机制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9,(10)
正近年来,四子王旗气象局以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防灾减灾能力为中心,以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为支撑,紧紧围绕四子王旗生态旅游、清洁能源、"三农三牧"发展实际,积极推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气象监测、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全旗的农牧业生产、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子王旗作为"神舟"系列飞船的主着陆场,气象局还承担着神舟飞船主着陆场的气象保  相似文献   

17.
周赛保 《新湘评论》2020,(10):34-3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近期,我们对应急管理工作运行现状和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如何改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日,全省防汛抗旱暨防灾减灾专题会议在贵阳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出席会议并讲话。赵克志指出,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和防灾减灾工作意义重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要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和防灾减灾责任制,一旦发生重大险情灾情,相关领导要第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我国屡遭自然灾害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但政府救灾能力却取得了巨大进步,一方面是因为党和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在抗灾救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积极探索高效、科学的救灾管理体制,转变救灾职能和设置相关救灾机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救灾思路和工作方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结果。梳理建国以来救灾机构及职能演变,总结救灾体制的变迁,有利于分析我国救灾职能演变的特点,对建立现代化的科学救灾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施玮 《学习月刊》2009,(8):19-2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灾害发生后。如何迅速采取救助行动,处理灾情.降低伤害,并帮助灾民完成复建.是国家的基本职责。借鉴和吸收我国传统社会有益的防灾救灾经验.对完善灾后救助制度.增强灾害救助能力.促进灾后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