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贪官傻不傻?     
<正>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认为发问者"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贪官都是"人精"——会钻制度的空子,千方百计敛财猎色;又会"猫盖屎",藏钱匿赃花样百出;还会包装术,本来内心贪得无厌,却做出一副朴素的样子……于是得出结论:贪官当然不是傻子!事实上,对于"贪官傻不傻"这个命题,需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如何理解这个"傻"字。在前段时间播出的政论专题片  相似文献   

2.
正不管贪官如何挖空心思,藏匿方式如何变化,但赃款永远是赃款,藏到哪里都会被追缴,同样罪责难逃。自古人们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怎么吃进去的就要怎么吐出来。不少人看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都被"小官巨贪"赵德汉在家中藏匿2亿多现金的景象深深震撼。在古代,货币更多为金银锭、金银条,贪官们的藏钱之道和赵德汉们相比又如何?藏钱藏出谋反罪钱多得无处藏,藏钱甚至藏出谋反罪,更是奇葩。梁朝开国皇帝萧衍有个  相似文献   

3.
郭庆晨 《党课》2010,(11):125-126
近年来,差不多每天都能从媒体上读到有关贪官的报道。贪官的贪腐“事迹”读得多了,就会发现贪官们有三大共同的爱好:藏钱、高档消费、搞女人。 先说藏钱。贪官没有不收礼的。这个“礼”,实际上就是各式各样的钱。贪的都是些不义之财,这种钱是不能公开的,更不能放在明面上招摇。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都有贪官,许多朝代都有惩办贪官的法律和政举。所以,贪与惩贪,便史不绝书。贪官,在古代又称为赃官、墨吏、掊克之吏。赃,指贪污受贿所得的财物;墨,不洁之称;掊克,原指殷纣王的聚敛之臣。单从这些名称,就可以知道贪官之可憎。  相似文献   

5.
分析近年贪官"出事"的轨迹,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大多数贪官,都是被"咬"出来的.本来干得好好的,该开会开会,该讲话讲话,该考察考察.可突然有一天,"进去"的人撑不住了,于是开"咬",说给谁送过钱,谁也受了贿.专案组总不能不查吧.结果,"咬"上谁,谁就"倒霉".  相似文献   

6.
正贪官愿意把贪来的现金藏起来,这固然是怕被别人发现,但同时,也是一些贪官对金钱近乎变态的追求和无尽的索取。与贪官们将大量金钱藏在身边相对比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贪官对外却是以生活简朴甚至近乎吝啬如葛朗台一样的形象示人。如把1500万元公款埋在地下的秦皇岛市煤炭检验中心原主任李小林,平时生活低调,常年开着一辆长城皮卡,单位领导让他换台新车,他总是说"没钱"。  相似文献   

7.
贪污的钱如何处置,这一定是贪官们的一个大难题。因为这些钱既不能存银行,又不能搞投资,更不敢大肆挥霍,所以通常的做法是藏在家里。近日参加警示教育大会,获知某罪犯居然在家里藏了一千多万元。一千多万是多么大的体积呢?要在家里藏这么多钱.真是令人犯愁。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是媒体披露的一个细节:魏鹏远家中发现上亿现金,重1.15吨。盘点近年来落马的一些贪官,可以发现在家里藏现金的不在少数。为了把钱藏好,官员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出五花八门的现金藏匿手法。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藏法一:放身边】一些  相似文献   

9.
张和利 《党课》2010,(11):74-76
在反腐败过程中有一个怪现象,就是许多贪污腐败案件并非由纪检部门或其他反腐败部门查出来的,而是意外“露馅”的。有人做过—个统计:有60%-70%的贪官是根据群众举报查处的,而群众之所以能够发现贪官的蛛丝马迹,不少竟然是贪官自我曝光的,如二奶反目、小偷被抓、奸商败露等都成了导致贪官“露馅”的渠道。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人》2008,(24):40-41
现在的贪官捞起钱来,动不动就是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确是让人震惊。而事后,贪官们也在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把钱藏好——这藏钱的活很是辛苦。但是,无论贪官们如何藏钱,最终也只能是给自己掘了坟墓。  相似文献   

11.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又有了靠钱吃钱的。被称为“造币专家”的南京造币总厂原副厂长俞伍权,财迷心窍,造钱贪钱,虽然无法拿走厂里生产出来的钱,却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捞钱。“造币专家”成了“捞币高手”,结果把自己“捞”进了监狱。家藏百万非假造“俞伍权被检察院立案审查了,且家中搜出了上百万元的现钞。”当这一消息在位于秦淮河畔的南京造币总厂传开时,上下无不震惊。经常强调廉政的副厂长怎么成了贪官? 一贯艰苦朴素的人家中哪来这么多的钱?  相似文献   

12.
苏北 《共产党人》2006,(23):54-54
贪官,古今有之,但古今贪官都不一例外地与“权”、“钱”、“淫”、“盈”四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权”。古今贪官,首当其冲的就是贪权,没有权,贪官们就不可能达到贪脏枉法,欺压百姓的目的。有权,使有了一切。于是,贪官们削尖脑袋,钻天入地都要弄到“权力”。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玩弄权术于股掌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又一个靠意外发现的巨贪!7月16日,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受审。晏大彬的落马,不是因为群众举报,也不是地方纪委或检察机关从蛛丝马迹中查处的,而完全是源自一次水管漏水,因为晏大彬夫妻不在家,警察进屋维修厕所里的漏水管,结果意外发现被水浸泡烂了的8个纸箱里,竟然放有近千万元的钞票。  相似文献   

14.
“清廉公仆”钱财多   1999年 5月的一天,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南京市白下区政府大院传了开来:区人防办主任吴绪家里被搜出 106万元人民币。   据前往搜查的办案人员介绍,吴绪家中角角落落都藏钱,就连厨房里装绿豆的纸盒子里竟也藏了钞票……更令人惊讶的是,房门口随意堆砌的尚未清理的装潢垃圾内竟也翻出了十几摞散发出霉味的百元大钞。所有搜出的钞票均未拆封,有的还装在银行的纸袋里。   对吴绪,白下区的不少人对其都比较了解,他是市级劳动模范,平时又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他生活俭朴,不跳舞、不打麻将,从没…  相似文献   

15.
《廉政瞭望》2006,(3):56-57
贪官与豪宅,仿佛一对天生的孪生子……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一批批贪官纷纷落马。对房产的热衷,让贪官们在房子上各显神通, 极尽所能。于是,每挖出一个贪官,背后几乎都或多或少拥有豪宅,这成了他们处理巨额资产的一个必然途径。上至省部级的官员,下至县处级甚至更低级别的官员,都有传出豪宅的消息,令人感慨万千。贪官与豪宅之间的关联,到底是怎样的紧密呢?  相似文献   

16.
黄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贪官。从法院审理查明的犯罪事实来看,黄云受贿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先办事后收钱。从法院审理查明的事实看,黄云多次非法收受12家单位和个人贿赂共计232万余元,但每一笔钱,黄云都付出了“劳动”(或者亲力亲为,或者委托他人),而且都帮别人办成了事。同时,黄云受贿而不索贿,从不主动开口要钱,但是对于熟人主动送上门的钱,他是来者不拒。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廉政风暴揭出了一批贪官,人们在翻阅他们的犯罪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差不多每一个贪官,都与“美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美女”或者是贪官们享受的工具,或者是把贪官拉下水的诱饵,或者是与贪官沆瀣一气成为贪官鲸吞国家财产的帮凶。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美色伴贪官”现象。产生“美色伴贪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做一点透视。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加,“利润效应”…  相似文献   

18.
褚朝新 《廉政瞭望》2014,(22):45-45
最近,贪腐新闻太多,目力所及,少有写出新意的文章。审丑疲劳,让老百姓对官场贪腐“习以为常”。现在,贪官家里藏2亿元现金还能让人觉得惊悚,再过一阵子,恐怕类似消息也不会让人觉得意外了。 看多了,其实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比如,诸多贪腐新闻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落马贪官大多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域内是个“能吏”,很容易让人恍惚生出“官越能干越容易坏”的感概来。  相似文献   

19.
近来,有关贪官“迷信”的话题很是引人关注。据报载,原湖南省娄底市委副书记、纪委副书记罗子光“迷信”数字,他的前任的“坐骑”的车牌号码最后两位数是“17”,而他则强行霸占了单位里尾数为“66”的车牌号码。应该说,很多贪官都有一些个人“癖好”,但我们对于贪官的如上言行,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对于迷信活动的本质,是人们在对自身命运感到无奈时的一种心理要求。贪官的如上举动,有多少人会相信是贪官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另一个被认为是“迷信”的贪官丛福奎,当别人送钱给他时,他总是不要,他要人把钱作为善款捐给女大师,人们说到他时…  相似文献   

20.
杜绝腐败现象必须简政放权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长阮崇武指出.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政府关卡大多,每一个关卡都是钱,都可能给贪婪者以可乘之机。这就像在大公园里设了一个又一个的门岗,过一道岗就要收一次钱,企业怎么能自由进出呢?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