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和在凤阳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都谈到了农村土地制度,并将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他反复强调,"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既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又要发展好规模经营,是当下农村改革中必须要把握好的尺度。"三权分置"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大创  相似文献   

2.
正新形势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贵州将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以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改革注入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5日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他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涉及全局的改革,要审慎稳妥。习近平在这次座谈会上为农村改革划出四条"红线",其中第一条就是"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处  相似文献   

4.
彭利锋 《前线》2023,(12):8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立足本地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分区分类指导、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坚持审慎稳妥推进,开展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农村改革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牢牢把握不能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的“四个不能”底线,扎实推动农村改革蹄疾步稳、见行见效。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7,(5)
正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创新,由改革前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到改革后的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再到现在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形成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三权分置"的政策体系的推进在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创新我国农村土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近年来,贵州省在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开展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探索,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土地制度的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显现与土地制度的变革是紧密相连的."三农"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农业问题就是农业土地经营问题,农村问题就是农村城镇化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农村土地制度及有关政策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志良 《当代贵州》2014,(28):36-37
正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三条底线"、保障"三地确权"、推进"三农向好",才能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贵州省,农业始终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始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始终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三条底线"、保障"三地确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部署。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是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大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农村改革,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现在,再把经营权从承包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继续扩大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农村土地确权是确定基本的土地制度和产权关系、把土地的权利和义务都明确地分配到每一个经营主体的过程,是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和关键节点,对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维护和提升农民  相似文献   

11.
正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对"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论述和纲领部署,其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政策,保障了农民财产权益,符合农民意愿,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给我们农民吃了定心丸,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农民与农村承包地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原先"进城退地"的制度安排要求进城农民退出农村承包地;刚公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主张进城农民继续保留承包地,即"进城不退地"。兼顾农民问题与农业问题不能笼统地主张"进城退地"或者"进城不退地",而是需要分类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新农村建设"人的问题"更加突出;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了农村土地的占用,新农村建设"地的问题"更加突出;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了农村资金的"流失",新农村建设"钱的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要求我们采取措施,消除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一要通过留住农村人才、引进外部人才、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好"人的问题";二要围绕土地数量质量、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土地权益,处理好"地的问题";三要立足农村资金、信贷资金、财政资金,化解好"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晏青 《当代贵州》2009,(5):26-27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贵州是"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农民由于受种养成本高效益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增收难的境地.然而,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遵义市湄潭县却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从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上做文章,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刘学侠  温啸宇 《前线》2023,(12):22-25
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三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回顾45年来的改革历程,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推进路径是,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重点,以让广大农民共享更多改革成果为根本目的。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靠改革这个关键驱动,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更好应对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赋能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关键词是"稳定"和"搞活",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核心是维护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法定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一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二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必然要求,"搞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一是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相似文献   

17.
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而土地使用效益是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农村解决好了土地问题,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本文试从我党领导的三次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制度变革中找到可借鉴之处,以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目前,土地股份合作制被视为"三权分置"中"落实所有权"的有效路径。稳定的收益增长机制和完善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土地股份合作制"落实所有权"的充要条件。以农民集体的组织建设为载体,以集体土地的保值增值为目标,以集体和成员权益的有效实现为归宿,确保所有权的落实,保证农村土地改革的方向不走偏。  相似文献   

19.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工作,农村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是解决农村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推动深化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土地"动"了起来,农村资源"活"了起来,农民富了起来2015年3月,达州通川区磐石乡王家桥村村民王礼治等人从乡政府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产证、林权证等六个印着国徽的证件,成为达州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六权同确"试点工作的第一批受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