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悦读书讯     
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不可能没有价值导向。而时代精神对于文学价值导向的确立作用巨大。在大变革的时代和价值观念趋于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以饱满、昂扬的时代精神确立积极的价值导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艾斐同志的新著《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揭示出时代精神与价值导向在文学创作中的本质内容与辩证关系。 《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为了探讨时代精神与价值导向的辩证关系,紧密结合了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了亟待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整部著作论  相似文献   

3.
<正>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我喜欢读《王阳明》,并非因为书中有颜如玉或黄金屋,而是书中蕴含的精气神。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浩瀚星空中,王阳明是一颗闪耀的星星,他曾升起在黔中大地。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再现了王阳明命运多舛而光明磊落的一生。《王阳明》一书为我们全面了解王阳明的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王阳明的心学,包含了人的感知、认知、情感、意志、意识以及中枢神经、大脑神经活动内容,整个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探索真理的一个里程  相似文献   

4.
正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一文,讲述了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厚重的文学情缘,更能领悟到从政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极通俗的戏曲唱词,却道出了做官的初衷。要做一个能够为民做主的官,必须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哲学要回归现实生活,这是当今时代的现实要求。但是,哲学回归现实生活,并不是与现实生活沆鲨一汽,而是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超越现实生活,这才是哲学的真正使命所在。操学是对生活的理论化观照,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阿谀。同化于现实的哲学,也许可以暂时置身于哲学之列,但终归没有生命力。只有超拔于现实,哲学才能成其为哲学。真正的哲学,正是在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中保持着它与现实生活最真实最紧密的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1976年8月26日,重病在身的毛泽东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来到自己的书房。他稍事休息了一下,就扫视着那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提出要看一部书,一部已跟随他老人家刀多年,不知已看过多少遍的书──《容斋随笔》。工作人员一时没有从他那浩繁的书架上找到,便匆忙到北京图书馆借了一套。过了5天,这部书又用大字体印出来了。但毛泽东病情急剧恶化,不能再看书了,不几天就与世长辞。《容斋随笔》,是清代乾隆59年(1794年)重刊的。当年延安马列主义研究所图书室珍藏有这部书。毛泽东偶然借得,从此爱不释手,无论战争多么激烈,工作多么繁忙…  相似文献   

7.
去柏林旅游,德国朋友巴拉克说要带我出去逛逛,我欣然同意。我见他出去时手里拿着一本半新不旧的书,遂问:"你逛街时还有看书的习惯啊?"他笑了笑说:"我是顺便去换本书回来看。"换书,在我印象中,似曾耳闻,但没有亲见,这次正好跟着他体验一下。我们走到普伦茨劳贝格街,巴拉克指着路边的一个状如粗大古树的建筑说,这就是免费的图书交换亭。在这里,来往的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地阅读或者交换书籍。我走近一看,这个图书交换亭由几根枯树干用螺栓连在一起,树干的各个角度都有被掘出的比书略大的洞,里面正好可以摆放10本左右的书籍,洞的外面有一个可以自由打开的塑料挡板,肯定是用来挡风遮雨的。  相似文献   

8.
悦读书讯     
<正>当一个人有勇气面对问题时,就更容易成功。自怨自艾从来不会带给我们正面的结果,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中,不如读书和行走,开阔我们的眼界和心灵,向内心找答案,向时间找答案。——俞敏洪《在岁月中远行》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待我们一觉醒来,跌落在现实中的时候,可以毫无怨言地勇敢地承担起生活重担。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我先从高放先生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和实践》一文谈起(此文原发表于《新版〈列宁选集〉导读》一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23页,后收入《纵览世界风云》一书,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616—629页)。高先生此文首先开宗明义指出:“学习和研究列宁思想遗产方面,没有比社会主义民主制更加重要的了。”应当说,在某些方面,它甚至比党内民主更根本、更重要。高先生挖掘出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列宁十月革命前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开创性的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充分的民…  相似文献   

10.
冯德英所著的《苦菜花》是红色文学的经典,书中多次提到的让抗日军民恨之入骨的日军老巢道水城,最后被我解放,守军予以全歼。道水城的原型就是胶东半岛牟平的水道集,与书尾结局一样,现实中的水道据点,也是被我八路军攻克。但此战之激烈残酷,则远远超出书中之描述。  相似文献   

11.
<正>在汉语里面,"万"字有形容很多和极、很等意思。对于我们每个现代人来说,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人,就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拓万丈胸。读万卷书。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文化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前线》1993,(8)
来函照登《学习与研究》编辑部:贵刊从我社即将出版的《缅怀毛泽东》一书中选载吴冷西同志的文章《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主席几次谈话的回忆》,由于我们事前没有征求该书编辑组的意见,不知道编辑组已与作者约定,这篇文章在《缅怀毛泽东》一书出版前,不得在报刊上提前发表,特别是又没有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就将这个稿子提供给你们发表,这是我们工作中的疏  相似文献   

13.
《企业党建》2012,(5):42-43
《人民日报》刊登郭震海的署名文章,分析“领导干部该读什么书”。在不少为官者的办公室里,书橱内确实放了不少书,多是精装版的《官经》、《厚黑学》、《中国历代君臣权谋大观》等,甚至如《阴阳风水学》、《八字与官运》也堂而皇之地摆在那里。书犹药也。书籍自产生以来就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好、好读书更需要读好书。读书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古往今来,一些落马的为官者,  相似文献   

14.
正喜欢读书,喜欢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籍,这种习惯从上初中就有了。上初中时,因为大家都没钱买书看,所以一本作文书和青少年之类的书常常是你看了我看,我看了你看,就这样,一本书要在班里流传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落回到主人的手里。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从同学们的姐姐或哥哥那里弄来的,爱看书的我们把它当成宝贝。少年的时光就在我的不学习和顽皮中度过。自从上体校以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读书,特别是文学书籍。我买了许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头脑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日常  相似文献   

16.
李贤哲 《党史博采》2009,(11):24-25
<正>朱德青少年时博览群书,尤其爱看历史书籍。他对三国史怀有浓厚的兴趣,精读了《三国志》,并在书中作了许多批语。从这些批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朱德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刘阿平 《党史纵横》2001,(11):16-16
朱德自幼就聪颖睿智,在私塾中又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在先生的指导下,他先后学了《四书》、《五经》、《通鉴》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从此,他一生在书海涉猎,特别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且养成了联系实际的学风,达到博古通今、以史为鉴的读书最高境界。一次,朱德看完一本记叙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印活本后,又很有兴致地把《唐书》、《资治通鉴》、《隋唐佳话》等历史书找来,认真翻阅了书中有关李世民的记述和评论。经过仔细分析比较,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李世民告诫他的儿子李治,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航行,也能覆舟落水。这仍…  相似文献   

18.
正我曾经看过一本建国初年出版的励志名著,书名就叫《什么是时代的勇士与闯将》,一看就让人热血沸腾。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和平时期,不打仗了,还需要勇士与闯将吗?现实生活中还有勇士与闯将吗?如果需要,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呢?书中告诉我们,和平时期也需要勇士与闯将,那些品德高尚,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就是我们时代的勇士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之作,是每个觉悟工人的必读书籍。重读《宣言》,可以使我们再一次深刻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精髓,可以纠正我们过去对《宣言》的误读部分。同时,《宣言》的许多深刻思想还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发掘。  相似文献   

20.
焦祖尧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落天走山西》(《人民文学》1996年第12期),是山西人民改天换地英雄业绩的一曲颂歌。 山西缺水,人民生活缺水,农民种地缺水,工业生产缺水,人们想水盼水达到如痴如迷的地步。山西省的历届领导和一切有识之士,一直为此忧心忡忡。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再三推敲,结果认为,只有引黄入晋,变害为利,才是解决这个大难题的唯一出路和根本办法。于是,有了山西人民气贯长虹的壮举;于是,两千多年前的祖先萌生过的幻想在今天变成了观实。作为一名山西作家,焦祖尧有着感同身受的体验,他怀着激动而欣喜的心情,向我们报告了这个把理想变成现实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