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建明 《奋斗》2012,(5):60-60
时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有这样一些党员干部:有的喜欢高谈阔论,发号施令。只有唱功,没有做功,指挥别人多,自己干得少;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胡适先生早年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个做什么事都不追求更高境界的“差不多先生”,他以“差不多”为口头禅,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写成千,把山西看成陕西,在临终前甚至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简直把“差不多”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4.
时下,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不少“四话”干部:开会报告讲废话,为民办事讲空话,接待群众像训话,向上汇报讲假话。“四话”干部败坏了党的作风,损害了党的形象,伤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在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过程中,要把清除“四话”作为改进干部作风的重要内容来抓。让我们的干部都成为干实事、讲真话、不浮躁、爱人民,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莫做“四话”干部@刘建海  相似文献   

5.
时下,干部队伍中不乏“四话”干部:开会报告讲废话。一个总结,一项部署,抓紧点一个小时就能解决.非要搞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报告里有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里又有1234,1234里还有ABCD?看起来渐次递进,层层深入,宏观微观面面俱到,其实是玩语言游戏,故弄玄虚,废话连篇。台上说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莫名其妙;讲者渐入佳境,听者如坠雾中;讲者浪费了精力,听者浪费了时间:如果讲者为了显示水平。  相似文献   

6.
7.
<正>据报道,辽宁省出台《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把"为官不为"纳入"四风"整治的重要内容,有140多名领导干部因"为官不为"被问责,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从心里为这种做法点赞叫好。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虎拍蝇"、开展铁腕反腐以来,在一些干部身上出现了"不作为"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三不为"干部,即"不想为",表现为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热情,工作按部就班,涛声依旧;"不敢为",工作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甚至为了不出  相似文献   

8.
近闻,海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首创“不见面会议”形式,将清新有效的工作作风带入政府机关。何谓“不见面会议”?顾名思义,就是会议人员不集中,而是通过文件传递的方式,将领导的讲话等相关会议材料送抵相关人员;在约定的一段时间内,由“参会人员”分头传阅,领会文件精神;尔后按照会议要求,或落实工作,或反馈信息;会议主办单位派人到基层抽查督办。通过尝试,完全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可否认,时下不少地方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管理模式,即以会议代管理,以会议抓落实。用老话讲,就是“领导就是开会。会上说过了,就算…  相似文献   

9.
据中纪委网站消息,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刘善桥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据悉,刘善桥曾自称“新闻界前辈”“每天都上晚自习”。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中屡有这种现象:领导想和群众随便聊聊、拉拉家常,便有人从中插话,口口声声请领导“作指示”、“提要求”,弄得群众无法畅所欲言;领导想深入基层察访民情、了解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便有人“电话先行”,暗示基层单位隆重“接驾”、突击做表面文章;领导想召集座谈会,便有人“物色”好座谈对象,并对谈话内容再三“提示”;领导想和群众同吃一桌饭,便有人别出心裁,在宽敞的饭厅里竖起一道屏风,硬是把他们隔开。这种煞费苦心为领导“服务”的角色,姑且称之为“第三者”。“第三者”之所以屡屡“插足”并受到一定“欢迎”,主要有…  相似文献   

11.
正当全党学习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形成高潮之际,浙江省爆出一条新闻:萧山市副市长赵福庆经各方面考察和体格检查,符合进藏工作条件。但是,组织上虽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他却坚决不愿赴藏工作。最近,杭州市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摘去了赵福庆的“乌纱”。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中纪委网站消息,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刘善桥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据悉,刘善桥曾自称"新闻界前辈""每天都上晚自习"。又一个典型的"双面人"!但他"爱学习"的标签却有些独树一帜,而媒体披露出来其对学习的"热爱"甚至"刻苦"程度更令人叹为观止:公开表示自己"爱学习",每天晚上坚持学习一个小时,经常利用双休、节假日上网、看书、看杂志学习。"我有4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群众中留下了令人赞许的政声。但也有少数人经受不住各种利诱的考验,“三观”扭曲错位,政德滑坡,以“我”为中心谋取私利,工作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群众戏称他们为“机器人”。遇到利益做“装载机”。有的干部鼓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在其忏悔录《我的罪行与反思》中写道:“(我)经常以特殊党员自居,基本脱离组织生活和组织监督,即使有也是形式。我低估了组织,高看了自己,像个党内‘个体户’,我行我素,放弃了接受组织监督的机会……” 以“特殊党员”自居,脱离组织生活和组织监督,是贪官们走向腐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把领导班子的“班长”叫做“一把手”。然而,某些“一把手”却被人们讥讽为“一霸手”。这些“一霸手”的突出特点是:说话口气大,对人火气盛,办事霸气足。就有那么一位“一霸手”,在领导班于会上公开扬言:“谁敢顶我,我就罢谁的官!”因此,凡他开会讨论决定问题,都是“他一点头齐点头,他一摇头齐摇头”,大家敢怒不敢言! 在领导班子里,如果“一把手”属于“一霸手”,那就  相似文献   

16.
圆号 《党课》2006,(7):56-57
时下,有一些领导干部抱着“少管闲事”的处世哲学,遇事推来挡去,被群众戏称为“推官”。对于“推官”的“推法”,老百姓归纳为三类:一是“民不举,官不究”。明知下属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只要群众不向上反映,便装聋作哑,不管也不问。二是“新官不理旧事”。机构改革,班子调整,一些新任领导对以往领导遗留下来的难题,懒得管,不愿办。三是“一调百事了”。  相似文献   

17.
“叶公好龙”的寓言已为人所熟知,它深刻地讥讽了一些言行不一的人。他们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我觉得,叶公“好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他并不好龙,否则为何真龙来了,他反而被吓跑了呢?说白了,他所谓的“好龙”,只是为了装潢门面,做给别人看的。在人才问题上也有一些“叶公好龙”者。有的人虽然也重视引进人才,但只使用不重用,结果人才的作用就不可能充分地发挥;也有的只使用人才的某一方面才能,看不到甚至误认为他们没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结果造成了人才的片面发展。也有的人信奉“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忽视…  相似文献   

18.
《当代贵州》2013,(3):10
岗位可以平凡,但业绩不能平庸。在其位谋其政,有位当有为,这是基本的政治伦理。一些干部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出绩、谋人不谋事,遇到矛盾绕着走,见了困难就低头,什么事也干不成,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像木偶一样成了机关里的"摆设"。占着位置不干事,拿着俸禄混日子,就是为官者的失职。这不仅是事业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也是职业操守问题。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为政者而言  相似文献   

19.
“一把手”,是人们对领导班子中“班长”的形象称谓。决策上,最后要由他们拍板;用人上,最后要由他们定夺;小事爱谁管谁管,可大事却非有他们点头不可。特殊的角色,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特殊的权力。绝大多数“一把手”把自己定位为挑重担的“一把手”、攻难关的“一把手”和爱民、助民的“一把手”,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推功揽过,先忧后乐,把“公仆”的涵义诠释得淋漓尽致。然而,人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难免良莠不一,何况上万上千”,社会上总有那么极少数的“一把手”忘了“公仆”身分,甘做谋私的“一把手”、享乐的“一把手”和整人的“一把手”,自恃权高,专横跋扈,以势压人,霸气十足,人唤“一霸手”。综其霸气,可以归纳为七类: 第一类:百事包办一肩扛——大权小权“一把抓”。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班长”与“一班人”的关系,自矜其能,大权独揽,小事全管,“包打天下”,对其他班子成员不放权,不放手,不放心,专权、集权、揽权、越权,大事小事都要管,大权小权一把抓。人事权自己握,财务权自己拿,连派小车的权力也要死死抓在手中,凡事自己说了算,一天到晚签不完的字,开不完的会,陪不完的客。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什么都想管,什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下基层调研,听到几位农村群众在谈论驻村干部的事情,有一位说:这些驻村干部个个都是好样的,不像以前有的下派干部一样,属于‘飞鸽牌’的,镀镀金就‘飞’走了!听后感受颇深,这反映了我们干部下基层驻村已经深入民心,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由飞鸽牌自然会联想到永久牌,可见驻村干部要真正赢得民心,真正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就要争做群众心目中的永久牌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