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访五桂山     
2002年深秋的一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张量副主任,在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处的一位同志陪同下来到中山,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澳门与中国抗日战争展室”搜集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澳门同胞为我党领导的五桂山抗日武装,提供了许多极为重要的帮助,澳门的抗日斗争是与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于是建议张量副主任去珠江抗日纵队司令部旧址古氏宗祠看看,他欣然同意了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孔令波 《世纪桥》2004,(2):42-45
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一个重要战场。东北抗日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研究战争规律要着眼其特点,研究战争史也要着眼其特点,只有弄清某一历史阶段战争的特点,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战争史的真实面貌。东北抗日战争同全国抗日战争相比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一、东北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东北抗日…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开明士绅以其读书明理、德高望重等传统优势,积极支持赞助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开展民主运动。一批以李鼎铭为代表的杰出开明士绅,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民主运动中涌现,发挥了极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莉亚 《世纪桥》2012,(18):18-24
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率领抗联部队在白山黑水间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独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是抗联高级将领中少数历经十四年斗争全过程,最终看到新中国诞生的领导人之一,是东北抗日斗争的亲历者,也是记录者。战争岁月里他一面指挥部队,一面写下了长达百万字的《抗联日记》,是反映抗联历史最直接真实的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病体,  相似文献   

5.
1929年,24岁的杨靖宇奉中共中央之命奔赴东北,开始了他保家卫国的光辉之旅。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6000余人,分布在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6.
高峰  李宗芬 《党史博采》2007,(8):47,49-47
<正>河北省深县在抗日战争中,以沧石公路为界,被日军分割为深南深北两半。为适应当时形势需要,抗日军民将深县分别划为深南深北两个县,进行抗日斗争。我们俩当时都在深南县二区从事抗日工作,高峰是当时二区  相似文献   

7.
李永红 《世纪桥》2014,(6):67-68
杨靖宇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给了日寇以沉重的打击,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他冲锋在前,顽强战斗;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相似文献   

8.
周保中是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来到东北从事抗日斗争。在此后的14年间,周保中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带领东北抗联战士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特别是当东北抗日斗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他坚持苦斗,粉碎了敌人全歼抗联的阴谋,带领部队入苏整训,保存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许多骨干力量,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安娜 《湘潮》2015,(2):1-2,6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局部执政的成功尝试。邓小平在具体领导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并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重要的基础,也为建国后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邓小平还实际领导建设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工作。邓小平对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和思想对中国解放后的政权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崔晓梅  张文 《世纪桥》2000,(3):24-25
“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兴起的武装力量是抗日义勇军。他们高举反日大旗,同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的拚杀,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共满洲省委在支持义勇军抗日斗争的同时,积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团结各抗日力量,在冰天雪地和丛山密林里进行了十余年的游击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晋江县中共组织在极端困难的斗争环境中,同晋江侨乡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建立了群众抗日武装,组成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游击战争和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晋江县党组织在鼓舞民众同仇敌忾、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坚持抗日反顽斗争中,保存和发展了晋江县党的组织,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壮大了革命力量,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2.
孔令波 《世纪桥》2004,(1):40-43
东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影响和直接领导下,以人民抗日武装为主体,团结群众抗日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伪满洲国统治,独立坚持14年游击战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统一累进税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保证搞战需要,减轻人民负担,巩固统一战线,而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一项新民主主义的财政经济政策,这项政策首先在晋察冀边区实行成功后,又推行到晋冀鲁豫、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它的实行取得了巨大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最终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且为我党建国后从事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潮汕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是华南抗日游击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前身是抗战初期的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曾称汕头青抗会武装大队,简称汕青游击队),及以后的韩江三角洲地区的潮澄饶敌后抗日游击队和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抗日战争中,韩江纵队在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的情况下,坚决执行党的指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灵活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潮汕人民和潮籍侨胞的大力支援下,  相似文献   

15.
崔艳波 《奋斗》2021,(4):44-44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武装。这支队伍高举抗日救国伟大旗帜,在白山黑水间战斗了14年之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卓越贡献。冯仲云就是这支队伍的重要将领,曾历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等职。1908年3月,冯仲云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27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踏上了为求索真理而不懈奋斗的人生之路。1930年,他被组织派到东北工作。  相似文献   

16.
董丹 《世纪桥》2012,(17):30-32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文化宣传战线上的抗日志士姜椿芳在哈尔滨从事地下抗日活动,先后担任过共青团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部长、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他主编《满洲青年》等刊物,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宣传抗日救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我党宣传抗日的有力阵地。他与左翼文人一起领导了哈尔滨左翼文化运动,团结了一大批爱好文艺的进步青年,激发了群众反满抗日的斗志。他因发表进步作品被捕入狱,后被组织营救出狱秘密赶赴上海。他早期在哈尔滨的地下抗日活动,以及由此确立的共产主义信念并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其后来成为卓有成就的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培训教育革命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干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全部工作中一项经常性的战略任务。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纵横转战于两广地区,有力抗击了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创建和发展巩固了以东江、珠江、琼崖、南路等地区为主的华南抗日根据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是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后方,是歼灭和驱逐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教育工作是华南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抗日武装斗争以及一切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群众运动开展的有力支持和牢固保障。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显然是和有效的教育工作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李原 《党史纵横》2006,(8):48-51
抗日战争时期,在冀热辽抗日最前线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以文艺的形式战斗在抗日战场上,这支队伍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尖兵剧社.她传奇式的经历和光辉业绩,被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广为传颂.尖兵剧社的名字,人人皆晓,至今在老区人民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莞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研究东莞敌后抗战的历史地位,并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敌后抗战的历史功绩。一、日军全面入侵华南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及其东江纵队分会联合编纂的《东江纵队图文集》(以下简称《图文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这是继《东江纵队史》《东江纵队志》后,又一部全面反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的权威著作,是东江纵队史乃至华南抗战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