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海棠依旧》之所以让观众亲而近之、近而敬之,首先是因为该剧在真实展现历史进程的同时,把镜头对准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用"海棠依旧"这样诗情画意的视角,拓展领袖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空间。其次,该剧从总理"家事"铺陈中透露出"国运"的信息。周恩来深爱自己的家人,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对亲属的要求近乎"苛刻",明确要求不要说出和他的关系,不能受到特殊照顾。弟弟周同  相似文献   

2.
正阳春三月,笔者有幸作为年轻干部班的学员进入党校学习。走进美丽的湖北省委党校校园,眼前垂柳婀娜,海棠娇艳欲滴,皎洁玉兰昂扬向上,这是自然之美、物质之美、形式之美;聆听悦耳的课堂教学,翻阅动人的党史篇章,丰富内容让人充实,壮阔历程发人深思,这是人文之美、精神之美、内在之美。在学习中,感悟独特、深刻、绵长的党史之美让我心潮澎湃,进一步激发了我干事创业担当的斗志和力量。一、党史之美在理论之美,要坚持学史明理、强化理论武装理论之美在透彻,透彻之于理论的要义在看透、  相似文献   

3.
正陈力,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一级导演。1986年,陈力开始从事电影及电视剧导演工作。1991年,执导个人第一部传记剧《少年毛泽东》,获得第1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短篇电视剧一等奖。陈力以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见长。从《少年毛泽东》《谁主沉浮》《湘江北去》《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到《血战  相似文献   

4.
正《海棠依旧》作为纪念建党95周年的献礼作品,该剧以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27年间工作和生活的感人故事与经典瞬间,不仅在电视剧选题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也在历史沧桑的纵深处彰显出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大义与崇高人格,壮怀激烈,意蕴高远。纵观全剧,尤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圈点。一是伟人形象的形神兼备。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没有对周总理伟大人格精神充分认识理解,就不可能创作出《海棠依旧》这样饱含深情的电视作品。所以,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编剧就应当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定力与韧劲;导演就应当始终坚持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志存高远,不断攀登创作的高峰;演员就应当将领袖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内化于心,精准地把握艺术形象;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当走进领袖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走进重大历史事件当中,用细节诠释,用情怀创作。《海棠依旧》的创作团队,就是这样重立意讲情怀的团队,为  相似文献   

6.
正《海棠依旧》的成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比如,顺应时代要求、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精品应有的文化价值。文艺创作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繁荣发展,只有顺应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之事,才能充满活力。《海棠依旧》中,不论是再现开国大典、抗美援朝这些大事,还是讲述周恩来深入邯郸市伯延镇关注老区人民生活的小故事,都展现了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殚精竭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这不仅为我们当今的共产党员找到了不忘初心的源,更为广大干部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流,并艺术地  相似文献   

7.
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类型之一.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有着良好的收视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的《河南之最》到21世纪初的《河之南》,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的历史文化风貌。时光荏苒.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历时一年,用“电视台制造纪录片”的理念创作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大美河南》,在内容上着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文化”放在故事的后面.绝对算得上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8.
去年11月《人民日报》刊发的“青海何以‘大美”’文章说:青海的美更多的却美在“大”上。大山、大江、大河、大湖集于一地。雄浑之美,壮观之美.磅礴之美、深邃之美显于一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沉静之美、和谐之美、含蓄之美、情理之美,具备巨大的美学价值,可为当代青少年美育所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促青少年美育,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开阔美育目标,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丰富美育内容,借鉴传统美育思想,丰富美育实施方式,借助历史文化遗址与民风民俗,拓展美育场所。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学者刘起在《尚书学史》中说过:《尚书》是历代帝王和封建士大夫必读必尊的政治与道德教科书,而《尧典》是《尚书》中的开篇,有"中华第一典"的美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说过"《尧典》可以观美"。那么,从《尧典》中可以观到哪些德政之美呢?"《尧典》可以观美"说中的《尧典》在今本《尚书》中被分为《尧典》与《舜典》两篇。典,作为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记载君主治理国家的大道与准则。《尧典》《舜  相似文献   

11.
正1976年1月8日,悲伤笼罩着神州大地,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您在哪里?"著名诗人柯岩饱蘸血泪、从心里流淌出的诗,喊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40年过去,新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长篇电视剧《海棠依旧》,艺术地再现了周总理自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辞世这一历史阶段为党、为人民、为新中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人生。陈力导演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担当意识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研究周恩来教育思想的精心之作——评《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吴瑞章王永钦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德强、韦乐、高宝立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周恩来的教育思想。该书不仅内容翔实,而且论述多有独到见解,是周恩来教...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留"美髯"是其在革命斗争中改变和隐蔽自己面貌特征的重要手段。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传》中提到,周恩来是敌人抓捕和暗杀的主要目标,特别是认识他的人很多,因此"他通常装扮成商人,后来又留起了大胡子,所以党内许多人叫他‘胡公’。"西安事变具备秘密战线的所有特征,周恩来的"美髯"也是一条重要线索,反映了周恩来刚到西安的活动,也折射出当时共产党与张学良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有“毛泽东的思想,周恩来的精神”之说。所说精神,据我理解,不是同理论相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的,是说理论之实践形态,或实践化了的理论。民主,即是周恩来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周恩来的一生,表现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之完全统一,言与行的高度一致,制度与作风的相互结合。本文试对周恩来的民主观作简要阐释。 一、民主是彻底的唯物史观 这是周恩来民主精神的坚实世界观基础。他毕生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强调人民的主体作用。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强调:“人民国家之主人也。”“国之统治权在国民全体。”(《周恩来年谱》上册,第22页)他是我党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创始人。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之细     
周恩来一生的功业之伟,人所共知,但其作风之细,却鲜为人知。思维的缜密和作风的严谨,成就了周恩来的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位世纪伟人日理万机,却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细致入微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1958年陈毅副总理兼任外长后,周恩来仍然直接领导外交部。我有幸长期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外交部工作。由于工作之便,我有机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周恩来。他那对党和  相似文献   

16.
“画风淳朴高洁,学古而不拘古,学洋而不拘洋.主题昂扬向上、洋溢着生活的美和艺术的美!”这是一位著名画家对牟海霞作品的评价。是的,西宁画院专业画家牟海霞.主攻油画,兼攻版画,多年来把精神和灵魂认真地安放在画布上,不赶时髦,不追新潮,而是一头扎在生活的土壤之中,认真吸取生活的养料,不断塑造生活之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部分作品被省级美术馆收藏,出版有《牟海霞画集》。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电视剧《海棠依旧》热映央视一套,周恩来和邓颖超为祖国为人民勤劳工作的奉献精神和音容笑貌,闪映在西花厅满园盛开的海棠花中,使观众感到十分亲切温暖。邓颖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上受到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崇敬,受到各界人士的衷心爱戴,邓颖超在周恩来逝世、粉碎"四人帮"之后,担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等职,曾先后率团出访过亚欧10多个国家。西花厅的海棠花,是她出访必带的伴手礼,  相似文献   

18.
张抗抗 《党建》2014,(11):58-59
正贺捷生散文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于2013年10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远去的马蹄声》、《爱在青山绿水间》在本刊首发。作品执意寻觅历史天空和精神原野,以优美而略带伤感、真实而接近雕刻的文字,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19.
研究周恩来的各类著作到 2 0 0 0年已经有2 0 0余部。国内外的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周恩来这一历史伟人进行评说。 2 0 0 1年 1 0月 ,刘济生教授《解读周恩来》又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周恩来作了研究 ,读来颇感新鲜。第一 ,研究了周恩来和传统文化的关系。2 0多年来 ,许多学者谈到了周恩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但对这一问题都略而述之。《解读周恩来》一书则用很大篇幅论述了周恩来和儒家、道家、佛家、侠家的关系 ,且都是分别论述 ,也有很强的学理性。作者认为幼年、少年的周恩来受到儒、道、释、侠的浓厚影响 ,五四运动之后 ,周恩来才逐步…  相似文献   

20.
和谐之美     
细雨和风,柳绿桃红,燕舞莺歌,自然界的美多么富有色彩啊;琴瑟和鸣,黄钟大吕,余间袅袅,艺术世界的美多么富有神韵啊。它们映入眼帘,传入耳膜,使我们可感可触,精神愉悦,那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和谐,所以它们是美的。而“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则是“和谐”为一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另一种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